排除干擾 正確認識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凌 岩

  國務院總理李強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國際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等等,讓民眾對2024年充滿信心。

  202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2%,總量超過126萬億元人民幣,龍年更迎來「熱辣滾燙」的「開門紅」:春節全國國內旅遊出遊4.74億人次,國內遊客出遊總花費6,326.87億元人民幣,哈爾濱熱「雪」沸騰、一舉出圈。節日期間年貨網絡零售額近8,000億元人民幣。春節檔電影票房達到80.16億元人民幣,創歷史新高。

  然而,一些西方媒體不甘坐視中國風景獨好,不顧中國在主要經濟體中仍然增速領先(2023年美、德、日、英增速分別為2.5%、-0.3%、1.9%、0.1%)、經濟增量是美國的1.5倍、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美洲、歐洲及日本之和的事實,發出「中國經濟見頂」「增長已到極限」等謬論。

  只看短期、只看局部、只看負面的分析,無法導向正確結論,掌握真實敘事至關重要。我國經濟面臨嚴峻挑戰不假,但總體看,有利條件多,有利條件強於不利因素。

  相比於短期快速增長,我國更看重經濟平衡和可持續發展。「固本培元」是中醫概念,講究通過調理鞏固基礎,提高整體機能,是源自傳統文化的高超智慧。李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們統籌穩增長和增後勁,突出固本培元,注重精準施策,把握宏觀調控時、度、效,加強逆周期調節,不搞『大水漫灌』和短期強刺激,更多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用力,全年經濟運行呈現前低中高後穩態勢」。

  我國堅決錨定高質量發展,消費主引擎作用凸顯,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深入,新產業新優勢加快形成,2023年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合計出口額首次突破萬億元人民幣大關。

  國家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強勁,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不會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優勢既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又能有效矯正市場弊端。當前,增發國債、減稅降費、降準降息等政策組合拳已逐步發力顯效。

  2023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已達82.5%,未來十幾年,中等收入群體將達到8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加速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精不精」,為消費增長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

  此外,2023年四季度,超過九成受訪外企對中國營商環境評價「滿意」及以上,我國具備全球最完備的產業體系,有近9億勞動力和人才隊伍,這些要素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當前,我國高技術產業投資保持兩位數增長,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新型支柱產業快速崛起。從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新興產業,到新型能源體系,數位化、智能化的新型消費,一系列「新」引人注目,有望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形成先發優勢。

  中國的前途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任何國家、機構或個人都不要妄想對中國設天花板、下判決書。幾十年來,西方從認知戰、輿論戰出發為中國量身訂做「崩潰論」「危機論」「陷阱論」,全部失敗,世界反倒見證了中國乘風破浪,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面向未來,中國有足夠智慧和能力實現更好更快發展,為世界經濟復甦作出更大貢獻,同所有國際夥伴分享機遇和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