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英華】停止「以訛傳訛」 話題留給真相

  古語有云:「流言止於智者。」換句話說,愚者散播流言。

  用「流」來形容「言」,十分精妙,既有不確定來源和廣泛流傳感覺,亦有廣東話中「流料」的味道。

  筆者學校最近舉辦「朋友月」活動,大力提倡《論語》的「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言而有信的意思是說話的人對自己的說話負責任,遵守諾言、不說假話,向朋友說的話千真萬確、「堅」而「不流」。除了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之外,沒有人希望下一代身處「以訛傳訛」的洪流中,不希望他們是流言的發起者、傳遞者,更不希望他們成為流言的受害者。

  孔子說:「道聽塗說,德之棄也。」在路上聽回來的消息,不經思考,不管真偽,不問應該與否,便立即把流言再流傳開去,實在不是君子之為。有了互聯網之後,以訛傳訛的情況更為嚴重。當事件涉及一些具仇恨心態的人(haters),他們會在流言上「加鹽加醋」,進行人身攻擊,被中傷的人萬一內心承受不住,後果不堪設想。

  散播流言是浪費生命

  不用多說,「仇恨者」當然缺德,不過一些在有意無意之間協助散播流言的「花生友」同樣缺德。什麼是「花生友」?用孔子的「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這句話來定義「花生友」,其實是最貼切不過的。孔子認為社會上出現一些終日群集、好說閒話、自以為是,而實際上是言不及義的人,實在是一個不好的現象。若要流言有效地散播,沒有這樣一大批以為「只是說說而已」、「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人來參與,鬧劇又怎能上演?

  筆者學校在低年級開始便教導同學《弟子規》的「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教他們在未看清真相之前,便不要妄下言論;對事實掌握得未夠準確前,切勿把說話傳開。「的」是箭靶的中心點,一矢中的,便是一箭射中靶心,故「的」在這處是被借用來喻意說話是否準確。

  以訛傳訛帶來的傷害,不止於被中傷的對象,也包括發動流言的「仇恨者」和協助散播流言的「花生友」。

  「仇恨者」長期策動惡意攻擊的行動,心態上慢慢變成了「社會判官」,以為自己是真理的把持者、鑰匙人。明知自己不是那麼正義,也要為自己編織正義的藉口;情況有點像粵語長片中的女俠黑玫瑰,明明是打家劫舍,也要說自己在劫富濟貧,強說自己是正義的。《左傳》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可惜仇恨者總是相信「自己一定對、別人一定錯」、「就算自己錯、也是人先錯」的歪理,他們就在這不能自拔的錯誤循環中越走越錯, 十分可憐。

  「花生友」以為自己只是說說而已、沒有什麼大不了。他們眼見一個又一個人被中傷受害,還扮作視而不見,久而久之,就連「惻隱之心」也變得麻木。加上「花生友」只是「同而不和」,只要一不稱心,也會互相批判。總而言之,他們是在浪費生命,有時候更會為自己帶來超乎想像的麻煩,有沒有聽過「一言興邦,一言喪邦」?

  「流言止於智者。」就讓我們一起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學習「非禮勿聽、非禮勿言」的道理,教導他們拒絕這齣「玩人喪德」的鬧劇。

  ◆ 盧偉成MH校長,筆名孺子驢,播道書院總校長、香港教育領導協會主席、新城電台親子節目《人仔細細》嘉賓主持、中國文化研究院學科顧問,致力在中、小學推行中華文化教育,並把中華文化價值觀之學習滲透於各個校園生活環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