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她力量】AI輔助增效率 科研家庭兩不誤

◆李湄珍認為社會對女性科學家的身份與角色已經有了新的定位,女性在科研領域的地位亦進一步提升。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李湄珍認為社會對女性科學家的身份與角色已經有了新的定位,女性在科研領域的地位亦進一步提升。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經顱磁刺激療法是在頭部特定位置放置線圈,藉線圈中變化電流產生磁場,誘發大腦皮層神經細胞產生微電流,調節大腦活動。受訪者供圖
◆經顱磁刺激療法是在頭部特定位置放置線圈,藉線圈中變化電流產生磁場,誘發大腦皮層神經細胞產生微電流,調節大腦活動。受訪者供圖

香港院士級科學家男女比例(部分)
香港院士級科學家男女比例(部分)

【科研她力量】世界科學院院士李湄珍:AI輔助增效率 科研家庭兩兼顧
【科研她力量】世界科學院院士李湄珍:AI輔助增效率 科研家庭兩兼顧

  世界科學院院士李湄珍勉女性科研人員善用新技術

  「當今世界愈來愈多女性加入科研大軍,惟由於文化與社會等因素,她們無可避免要同時兼顧家庭與科研責任。」香港大學梅雅基金教授(腦神經心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湄珍,憑卓越的學術和臨床研究成果,近日獲得世界科學院(TWAS)頒授2024年院士銜,躋身香港極少數的院士級女性科學家行列。她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分享,當今社會對女性科學家的身份與角色已經有了新的定位,女性在科研領域的地位亦進一步提升。她認為,若能以科學應用如人工智能(AI)等新技術提高效率,女性科學家可更有效兼顧家庭與工作的「雙重」角色並取得平衡,而社會亦應加強支援措施幫助分擔其家庭重責,讓女性能在科研世界發揮所長。

  ◆香港文匯報

  記者 王鼎煌 

  作為註冊臨床心理學家及認證臨床腦神經心理學家,李湄珍橫跨臨床與醫學科研兩個領域,數十年走來,她從一位好學勤勉的學生一步步走到如今的卓越科研領軍人物。作為一名女性科研者,她亦深知女性需兼顧家庭同時投身科研工作的不易,她由衷感謝家人及長輩的諒解與分擔,能讓自己騰出寶貴時間、精力專注科學研究。

  「對女性科學家來說,科研工作的黃金時段,亦是生育上的黃金階段。」如何平衡科研事業與照顧家庭的雙重角色,對每一位女性科研工作者始終是一項嚴峻挑戰。她認為,隨着時代發展,女性科研者更應科學地運用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以更有效地兼顧家庭與工作,並努力達到平衡,「比如你運用AI幫助搜集及整理數據,就能節省不少的時間,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瑣事若可運用AI幫助,亦節省不少時間精力。」

  冀有更多支援 分擔家庭重責

  回顧過去數十年來的科研經歷,李湄珍感嘆現時面臨的環境、情況及挑戰亦有較大變化,比如20年前的世界就較現在簡單,資訊亦不如現時龐大,如今科研人員要同時兼顧很多事情,壓力亦隨之增大。

  她認為,隨着時間變化,女性貢獻科研的力量已有顯著提升,社會亦對女性科研者的身份有了新定位,而這些變化是積極的,亦需繼續促進性別平等。

  不過,她亦表示,回顧社會發展,女性兼顧工作及家庭的雙重角色並未改變。她不認為女性需要在事業與家庭中「二選一」,選擇一個而放棄另一個,重點是需要平衡並尊重個人選擇。「只做科研,不顧家庭是否一定是最美滿、是每位女性希望追求的呢?」因此,她認為除了可應用科技提升女性工作效能外,社會整體亦應有更多支援措施,例如政府可增加配偶侍產假,讓男性能更多為女性分擔負擔。

  性別影響非絕對 科研拚耐心毅力

  女性科研人員往往被形容為較細心及善溝通,有機會為其研究工作帶來一定優勢。不過李湄珍認為,性別絕非影響科研能力的優勢或因素,「我也看到過很多細心出色的男性科研人員。我想能做科研的人,無論男性或女性,一定都是具備堅定耐心與毅力的人,亦有許多男女Share(共享)的特質。」

  事實上,李湄珍在招募實驗室成員時也從不考量性別因素,而是看每人的科研成果及個人質素來決定,現時其團隊包括本地、內地及海外的年輕研究生,男女佔比約四成及六成,女生還多一點。

  對於有志投身科研的女性,李湄珍建議首先應要堅定自己信念,並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同時保持對科研的熱情與好奇,敢於不斷試錯,接受挑戰。她亦希望未來女性在科研領域的角色、地位及貢獻能繼續獲得更多認可與尊重,「我想知識之所以是最寶貴的財富,不僅因它啟迪思想,更在於不斷豐富持有者的精神。」

  李湄珍

  ◆香港大學梅雅基金教授(腦神經心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世界科學院院士

  ◆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

  ◆美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分會和臨床神經心理學分會)、心理科學協會(臨床心理學)院士

  榮獲學術獎項(部分):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研資局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傑出學者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