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擴互聯互通產品 做內企出海布局支點

◆巴曙松指,香港應把握本輪產業大轉移的機遇,把互聯互通的成功經驗拓展到更多更廣泛的金融產品領域。
◆巴曙松指,香港應把握本輪產業大轉移的機遇,把互聯互通的成功經驗拓展到更多更廣泛的金融產品領域。

  把握全球產業轉移機遇 穩固港金融中心地位

  全球分化格局之下,香港經濟面臨諸多挑戰,「國際金融中心遺址」論調亦甚囂塵上。港交所董事總經理、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接受大公文匯全媒體專訪時指出,隨着全球產業大轉移,倫敦與紐約也曾有過「金融中心玩完」的憂慮,現時正值第五次全球產業大轉移,香港應把握本輪產業大轉移的機遇,發揮自身的專業服務優勢,承擔起內地企業出海布局的支點作用,並把互聯互通的成功經驗拓展到更多更廣泛的金融產品領域,如金融衍生品、大宗商品、保險等,都可進一步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李靈修

  「我們不能就香港談香港,而應當放在全球大格局與歷史大趨勢中來評估。」巴曙松指出,全球此前共經歷四次產業大轉移,香港均不同程度地參與其中,其間不斷促進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向高端產業轉移,也積累了豐富的應對經驗。

  進行中的第五次全球產業大轉移,正由中國轉移至東南亞、中東、南美等新興市場。在巴曙松看來,香港未來的經濟發展,關鍵就在於洞察本輪產業轉移的趨勢,從而找到一條適合自身的成功之路。「在碎片化發展的全球格局下,內地企業開拓境外市場成為必然選擇。對於香港來說,可通過專業服務優勢為內地企業出海提供更好的支持。」

  內企出海 港專業服務大機遇

  他解釋稱,香港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同時也是內地企業的戰略支點。通過香港作為「跳板」,內地企業可以輻射至中東、東南亞及南美等地區。在第五次產業大轉移中,尋找投資機會、支持技術升級、重塑產業鏈,這些都為香港帶來巨大的專業服務需求空間。

  至於網上熱議的「國際金融中心遺址」,巴曙松認為,在第一次全球產業轉移時,英國也面臨着「倫敦玩完」的質疑;美國產業大規模轉移到日本時,也湧現出「日本會買下美國」的憂慮,但倫敦與紐約至今仍然保持着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國際格局的變化帶來了壓力,同時也帶來了機遇,關鍵在於香港需要思考如何應對。

  例如具傳統優勢的金融市場,香港與內地的互聯互通已有十年,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外界期待「2.0時代」能有更多拓展升級,涉及優化交易機制、延伸投資地域和拓寬資產類別。他建議,若有條件把互聯互通的成功經驗拓展到更多更廣泛的金融產品領域,如金融衍生品、大宗商品、保險等領域,有助於進一步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產業轉移衍生龐大跨境金融需求

  幫助內地企業出海、擔當「超級聯繫人」,更是香港的用武之地。巴曙松指,不少企業有跨境金融服務的需求,香港可着重挖掘相關機遇,吸引內地轉移到東南亞、中東、南美等地企業上市融資,同時也推動了香港上市公司的國際化比例。

  他認為,內地經濟在產業重組過程中,一方面對外遷出了部分中低端製造業,另一方面對內也有着產業升級的現實需求。香港應當積極參與其中,在支持內地科技企業上市融資之餘,也要憑藉自身的國際化優勢,逐步成長為全球科技企業的區域研發中心。

  單以港股表現論香港太片面

  事實上,香港已經在該領域取得了長足進步。巴曙松介紹稱,以前港股市值佔據主導地位的是金融、地產、基礎設施等傳統行業。如今經過多次上市制度改革,上市公司中新經濟股票的融資比例超過60%。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生物科技公司,而香港已經成為亞太生物科技融資中心。

  此外,香港還擁有豐富的保險產品和服務,2023年內地客新造人壽保險新增保費同比增長了27倍;香港資產管理金額超過4萬億美元,其中三分之二來自香港以外的投資者。同時,香港亦是最大跨境財富管理中心,僅次於內地的亞洲第二大私募管理中心。「如果只是依據股票市場行情,就說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遺址』,這顯然是一個片面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