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廣場,誰都有獎?

  馬海寧 學研社成員

  近日網上討論區有帖文稱「時代廣場變成遺址」,再配以一張人流稀少的相片,引起媒體跟進。看畢報道突然感到唏噓不已,本來純屬誇張的網上話題,怎麼好像道出了香港的困局?

  筆者自幼住港島東,自從90年代時代廣場開幕,我們幾位同學都衝出港島東進駐時代。當年時代是學生能負擔得起的最潮蒲點。還記得Shooter 52的下午茶時段提供無限添飲凍檸茶,飲到一肚水後去地庫的Page One書店打書釘,當時店裏播着西方流行音樂。在不能輕易上網更沒有串流音樂的年代,這一切都開啟了我們對外在世界的視野。

  開放個人遊後,時代廣場主打國際名店,變成依賴內地旅客和本地高端消費。誰知疫後訪港旅客口味一轉,追求體驗式旅遊,不論是旅客或本地顧客都表示現在購物渠道太多,閒時飛去愛馬仕總店也不是難事,而且奢侈品牌也有網店,購物模式已在悄悄改變。

  近年社會都在追求小確幸,體驗代替購物和本土經濟等生活態度,各式小店大行其道,這與大品牌打造的高端奢華形象似乎相反。記得初出社會做事拿了第一份薪水後,我去時代廣場的高級百貨買了兩對上班穿的高跟鞋,但如今街上女孩們都是布鞋球鞋文青打扮,連銀行職員都改穿休閒風制服,我自己也早是平底鞋走天涯了。生活已經很無力,奢華背後種種繁文縟節令人很累。

  媒體訪問了幾位年輕人,都異口同聲說時代廣場的東西太貴也沒特色。作為一個綜合性的廣場,失去年輕顧客群,這一點與現今社會氣氛類似。年輕人感覺不被重視,也沒有參與感,社會就像他們眼中的時代廣場:一切與我無關。年輕人表示他們都轉場去別的商場,在社會大環境裏,年輕人的轉場是移居他地。

  在時代的廣場,誰都總會有獎。2003年的流行曲唱出一代人對廣場的迷戀,誰去到都總能找到你想要的。但願時代廣場甚至整個社會,早日轉型成功,我期待再去尋寶領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