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彎/「為後來者掌燈」\關 爾
三十五歲職場門檻能否破除、如何杜絕隱性加班、建議增加年假天數……在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上,不少當代青年生活工作中「急難愁盼」的「煩心事、操心事」,頻頻成為議事廳中熱議話題。有代表委員針對「脆皮年輕人」的養生困惑,提出「讓中醫藥文化走進校園」的建議;有的圍繞「第一學歷不高在求職中處處碰壁」的骨感現實,提出「破除招聘過程中唯學校出身論」的建議;還有的鑒於目前年輕父母婚育負擔過重,提出「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為青年人養娃賦能……
這些有溫度、接地氣的議案建議,於社交平台上贏得海量點讚和留言,在聚焦真問題、尋求「更優解」的議政過程中,形成高質量、有成效的良性互動。
也有聲音提出,公共政策的制定有必要如此「迎合討好」年輕人嗎?其實應該這麼看。青年人是支撐社會進步、行業發展的中堅力量,他們在單位是奔波忙碌的「打工人」,在家中可能是養育孩子的父母、也是贍養老人的兒女。就業、教育、住房、養老等諸多問題都是他們不得不面對的痛點難點,每一項公共政策的出台和調整,也都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日常。
對於正在爬坡過坎的年輕人,追逐夢想奮發前行的路上,需要更加包容公正的社會環境,也需要更加精準有效的「制度支援」。當然,在公共服務上「寵愛」年輕人,並非鼓勵他們在「政策溫室」中「躺平」,養成「等靠要」的思想陋習,而是通過為他們緩解後顧之憂,激勵他們拚搏向上、砥礪前行。
畢竟,社會的進步與青年的成長是同頻共振、相互成就的。青年人感到快樂幸福、心有歸屬,才願全情投入、傾情付出,激發更多創新創造能力,推動社會發展、國家進步。
尊重青年人的需求和期待、為他們打造生活與奮鬥的樂土,我們樂見這樣的聲音正在逐漸成為社會的共識。這種「為後來者掌燈」的積極生態,將深刻影響青年人的成長成才和價值取向,也將賦予社會綿延不絕的發展動力。
一個國家最美的風景就是年輕人。善聚青年者,才有活力;善待青年者,方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