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事/紀念父親\郭亨斌

  一直記得父親是一九二四年出生,今年是他的百歲冥誕。父親享年不永,只走過五十五個春秋,便撒手人寰,留下四女一兒。那年我十二歲,在讀小學四年級。隨着歲月流轉,對父親的印象已漸趨模糊,近日整理書櫃,翻出他生前留下的一些資料及薄薄幾頁的所謂「自傳」,才對他的生平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藉此因緣,寫點文字以誌紀念。

  一

  父親出生在廣東潮陽縣城一戶製香僱工家庭,上面有兩個哥哥和兩位姐姐。一九三一年春進一間私塾學堂念書,翌年轉入一間小學讀二年級,一九三五年起便輟學在家,幫助我的爺爺做些比較簡易的製香小活。一九四○年春在大伯介紹之下,到香港西環卑路乍街一間製香廠當學徒;一九四一年秋見報刊招工,應聘到位於皇后大道中二二二號的天一圖書公司當店員,沒幹多久,便當起了小販,住在軒尼詩道四三六號二樓。估計是日寇佔領期間,生活艱苦,一九四二年冬天途經深圳步行回了老家潮陽。其間除因潮汕淪陷隨我爺爺走難惠陽、在達濠埠幹些幫漁民曬魚網等雜活外,基本處於失業狀態。一九四六年夏天,經二伯介紹到香港西環士美菲路一間製香廠當推銷員,後因業務停頓,製香廠關閉,遂失業又當起了小販。一九四八年夏天起到跑馬地黃泥涌道十一號(電車站旁)的一間製香店做推銷、收賬、落貨等雜務,直到翌年秋天他離開香港。二十五歲之前的父親,與舊時代相輻輳,為討生活,四處奔波,時常困頓,難有作為。

  二

  一九四九年秋天,父親閱報得悉四野兩廣縱隊(該縱隊前身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招考,遂前往投考,順利成為交通員,並於當年冬天至翌年春天參加兩廣縱隊在中山縣竹秀園組織的青幹班學習。一九五○年三月至九月,在中山縣兩廣縱隊二團當工作隊員。

  父親思想進步,早在一九四九年春就加入了「學餘聯誼社」,每月繳納一元港幣會費。該社成員主要有中小學生、店員、教員等,經常是在晚上舉辦活動,如「歌詠團教練各種解放歌曲,戲劇組排練各種進步話劇」,其他如「讀書會、舞蹈組、發動慰勞解放軍和鼓勵青年回國參加各種革命工作等」。他痛恨日寇,恨不得將日寇殺個清光,「認識到國民黨的貪污、舞弊、腐化、無能,他們見到日寇便逃跑,見到人民便欺壓」。他認識到中國革命的目的「就是要使一個稍落後的農業國變為一個科學發達的工業國家」,「總之,就是要建立一個自由、民主、富強、統一的新中國。」他一九五一年九月寫下這些文字時,已在廣東省委調查部工作。從一九五○年九月到一九五八年春,他一直在該機構工作。

  三

  父親小時乳名錫坤,初入私塾念書時,一位老八股先生按照姓氏輩分為他起名「豐和」。進入省委調查部工作後,父親一直化名郭平,直到一九五八年春下放省委農場勞動改造,即用回原名。一九六○年秋他轉到省委直屬黨委機關公社繼續勞動。他認識到,「黨對幹部下放勞動鍛煉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培養一支經得起風險的革命隊伍。既鍛煉了幹部,也加強了工農業生產,並在群眾中起了移風易俗的好影響。」一九六一年四月他被調遣回到原籍潮陽,先後擔任不同鄉鎮的供銷社或食品站負責人。

  以前曾聽大姐說過,父親因有複雜海外關係及難以說清的工作經歷,一九六八年他一度被關押並勒令退職,直到一九七四年平反復職,到縣裏的百貨公司工作,五年後離世。

  每個人都是時代浪潮的一滴水。身處極端年代的芸芸眾生,難以獨善其身,面對風高浪急,往往進退失據,跌宕起伏,浮沉不定,令人慨嘆。

  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父親離開香港恰好半世紀後,我來到香港工作。父親在世時無論如何都不會想到,他曾經生活工作過的香港這塊「離土」,有朝一日會回歸祖國懷抱,且日益呈現欣欣向榮之姿。

  時代列車全速前進,帶來前所未有的風景。要感恩、致敬這個時代!慶幸我們生逢其時,與時代緊緊相連,幸莫大焉!

  相信在天上的父親母親大人,看到而今兒女及孫輩正過着他們原先所期盼的福暖四季的好日子,該是老懷甚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