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過渡屋確能提升基層住戶幸福感


  香港大學護理學院昨日發布一份過渡性房屋計劃的成效研究結果,再次發現基層家庭獲安排入住過渡性房屋,幸福感普遍獲得提升,有77.6%受訪者認為居住空間足夠,逾八成小朋友認為自己生活變得開心愉快,居民的焦慮或抑鬱等症狀亦得到改善。毫無疑問,當局必須持續投入資源,協助居於惡劣環境正在輪候公屋的基層家庭,提前改善生活質素。

  此次研究由樂善堂委託,港大護理學院於2022年9月至2023年3月向申請樂善堂過渡性房屋計劃「樂屋」荃灣象山邨的居民進行縱向研究,追蹤其從申請到入住半年後的幸福感改變,指標包括居住環境、社區環境、家庭關係、個人健康狀態、兒童發展及健康行為六大方面,結果全部都有改善,與社會各方對過渡性房屋計劃的期望差不多,確實能令苦候公屋的基層家庭或個人提前受惠。

  值得一提的是,社會房屋在提高個人及家庭幸福感方面的積極貢獻遠超不少想像,並非僅僅改善或滿足住屋需求這麼簡單。特別是近年本港整體精神健康水平一直令人擔憂,社會因而不時發生駭人聽聞的倫常慘劇。此次研究發現,基層家庭獲安排搬入「樂屋」後,焦慮、抑鬱等症狀分別下跌至20.2%和12.7%,低於2022年香港平均的24.3%和20.2%;家庭暴力指數由3.7下跌至2.72 (最惡劣為6分);家庭關懷指數則由4.48升至5.87(10分滿分)。

  不難理解,此一研究同時亦間接說明,推行完善基層住房保障政策的重要性。政府在樓市全面撤辣後,仍要密切留意市場變化,確保土地和房屋供應能持續滿足社會需求。李家超擔任特首後,其施政團隊一直致力改善市民住屋條件,一般申請者的公屋平均輪候時間由2021年的6年,持續逐步回落。現今看來,此一努力方向無疑十分正確,是項德政。

  然而,今年是未來數年內公屋產量最低的一年,預期申請輪候時間會有短暫略為上升的壓力,因此當局需盡快落實提供超過21,0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另一方面,基層市民亦適宜先申請過渡性房屋,包括申請下月份開始入伙的大埔黃魚灘以及彩虹彩興路的「樂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