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嶼山2級地震 逾百人感微晃


  如小貨車駛過「以為行雷」 學者料斷裂帶小滑動

  香港天文台昨午在大嶼山梅窩附近錄得一次罕見的2級地震,是本港42年有紀錄以來第9次震源在境內地震,亦是第2次在陸地發生的地震,震感如同小型貨車駛過。天文台昨接獲逾百人報告感到地震,家住梅窩銀礦灣的潘小姐憶述,「當時我喺屋企突然轟一聲持續幾秒,我還以為是行雷,後來才知是地震!」她從小在梅窩長大,現址居住逾20年,多年前也曾感受過一次地震。有學者強調,香港不是位於地震帶,今次可能是「斷裂帶」滑動,產生偶發性的小型地震。 (相關資訊刊P6)

  潘小姐接受本報訪問時形容,當時與家人都以為是行雷,後來收看新聞才知曾發生地震,稱發生時並無特別搖晃感覺,反稱多年前感受過的地震更加強烈,「猶如大型貨車駛過一樣,維持了好幾秒。」她坦言,自己住在近海的平房,對地震海嘯有一定警覺性,「若出現較強的地震甚至引發海嘯,巨浪從海邊湧至酒店,再撲向我的家就大鑊喇!」多年前遇過地震後,她指已學會地震或海嘯的應變方法。

  地震一刻,離島區議員葉培基表示正身處東涌市中心,完全感受不到震感,但收到東涌居民反映樓宇有輕微震動並維持數秒,事後才知道是地震。他形容震源在香港的地震比較罕見。

  天文台指出,昨日下午1時22分,香港大嶼山梅窩附近郊野公園發生一次2級地震,震源深度約10公里。天文台接獲逾百名市民報告,表示感到輕微震動,震動維持數秒。經初步分析顯示,該次地震烈度為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的第III (三)度,即室內有感,類似小型貨車駛過的震動,室內少數靜止中的人有感覺,少數較高樓層中的人有明顯感覺。本港對上一次地震是2014年大欖涌水塘附近1.8級地震,如果計算震級,過往只有4次超過2級,大部分是在大嶼山東部海域發生。

  香港中文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課程副教授楊宏峰相信,大嶼山發生地震的周圍存在一些不同的地殼「斷裂帶」,其中一條非常明顯的「斷裂帶」是東北西南走向,「儘管尺度不是很大,但一旦它們產生滑動的話,就會產生一些小的地震。」

  天文台:地震帶離港600公里

  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林靜芝表示,香港1979年設立短周期地震監測網後,累積錄得102次香港市民感覺得到的地震,均為弱地震,其中9次的震源在香港境內,多數發生在海域。

  被問及會否再有餘震或出現強震的可能性,林靜芝坦言暫難下定論,但即使發生餘震也有可能僅是微震動,市民亦未必感到,稱香港境內的地震屬於構造地震,發生在板塊內的斷層,發生地震頻率和強度都比板塊邊緣的地方要低。她又解釋,強地震主要發生於地殼板塊邊緣,著名的環太平洋地震帶就位於歐亞及太平洋板塊的邊界,貫穿日本、台灣及菲律賓。香港位於歐亞板塊內,亦並非在地殼板塊邊緣,與香港距離最近的地震帶、最近的地方都有約600公里遠,一般只會錄得輕微的有感地震,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