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文化復興·香港大有作為 10/賡續中華文脈 挖掘文化新符號

  圖:香港文化博物館中的「金庸館」是香港首個以著名作家查良鏞(筆名金庸)為主題的常設展館。
  圖:香港文化博物館中的「金庸館」是香港首個以著名作家查良鏞(筆名金庸)為主題的常設展館。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和持續發展的動力。對於薈萃中西文化的香港而言,深厚的文化底蘊更是其具有獨特魅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源泉。香港曾是出版之都,金庸小說在香港這個平台上創造了蜚聲中外的文化現象。今年正值金庸誕辰100周年,一系列紀念活動將陸續舉辦。作為香港文化的一個金字招牌,金庸及其創造的武俠世界,深入人心的俠義精神,影響了數代華人,其在全球引發的流行現象,是多元開放的香港文化實力的見證,亦是香港助推文化復興的例證。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指,香港要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復興的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必須打好文化基礎。香港美協主席林天行就此認為,「香港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在過去的100年間,很多大師級文學家、音樂家、藝術家都在香港生活過,他們住的地方、讀的書,這些都可以成為展示香港文化底蘊的方式。」\大公報記者 王莉、文琰

  一手寫俠骨柔情、一手寫家國大義,中華文化的血脈基因在金庸作品中隨處可見。

  文學特色彰顯大灣區獨特優勢

  「金庸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了很多營養,融入到作品裏,包括諸子百家、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等。」全球金庸迷群英會名譽會長袁斐回憶起《笑傲江湖》中令狐沖學琴的片段,「如果把這一段刪掉,對情節沒有任何影響,但金庸明顯是想普及一下中國傳統音律知識。此外,金庸小說中對儒釋道哲學思想、歷史典故、建築、中醫、烹飪等都有描述,堪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小百科全書。」

  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潘耀明認為,這種情節生動而又兼具深厚中國文化底蘊的特點,既來自於大灣區的地理優勢,也是香港文化之所長。「大灣區因沿海的地理環境,有着海洋文化開闊的特質。一方面可以接受外來文化,另一方面可以傳承中國文化。從歷史上看,香港做了大量這方面的工作,將外來文化、海洋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形成大灣區的特色文化。從文學寫作的角度來看,香港文學在寫作手法和文體上,比內陸的文化要更加開闊。」

  外國人了解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

  金庸小說的核心包括俠義精神和家國情懷,伴隨金庸小說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俠義精神深入人心,書中大俠為國為民鞠躬盡瘁的情節,更幫助全球華人構建起家國情懷。中國文聯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陳振濂認為,金庸通過武俠寫作、社會活動,為國家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今天,我們依然需要金庸先生的精神。」

  「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讀者。」香港曾是出版之都,金庸小說在香港這個平台上創造了蜚聲中外的文化現象。據統計,金庸小說全球發行量已超過3億冊,同時金庸小說還被翻譯成韓、日、英、法、意、希臘文等多種外文譯本,成為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窗口。

  「骨灰級」金庸迷王利忠收藏有3000多冊各種版本的金庸小說,其中不乏從海外收集來的外文譯本。「現在很多國外金庸迷都把金庸小說當作學習中國文化的教科書來看,甚至有些學校都會讓小朋友們看金庸小說。」

  袁斐表示,「隨着中國的發展,中華文明的影響力無遠弗屆,生命力會越來越強大,未來會有更多的外國讀者通過金庸小說了解中國文化。」

  潘耀明認為,「金庸的武俠小說每個段落獨立來看,帶有明清散文的遺風,這種文字是很純粹的,沒有歐化。這樣的文學讀者很多,對推廣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