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信心/施戰軍:香港文學生態別處難比擬

  「金庸、梁羽生等人的小說,把現代以來通俗文學未完成的文化、審美構造在香港完成了。通俗文學有了內地的張恨水,武俠創作有了香港的金庸,無疑使得類型文學在正典文學之中,有了正座、要位。如果沒有金庸,就很難作這樣的評價。」《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表示。

  去年底,施戰軍作為中國作協代表團團長來到香港,出席「香港文學與世界華文文學的互動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他介紹,自己在讀大學的時候對周作人早期散文感興趣,那時又讀到三聯書店出版的董橋散文,就有驚喜之感,董橋這樣有現代小品文氣質作品的存在,說明香港一直保持着這樣的文脈。

  「(香港)無論是上世紀上半葉作為避風港,還是和平時期成為人才聚集地,人們留在香港這個地方,使得香港的文化成為非常具有吸納力的巨大的文化容器。」施戰軍稱,現代時期那麼多「南來作家」成為「香港作家」,並影響了香港文學特質形成的過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在施戰軍看來,如果說董橋等是帶有文化綜合範疇的創作,金庸等是一種中華文脈範疇的創作,劉以鬯等就是現代生命意識範疇的創作。從這三個方位能夠感受到,香港文學生態是在別的地方很難與之比擬的。而這一文脈已經傳到新一代那裏,比如葛亮、吟光等青年作家的創作,就具有賡續與創新的意識和實踐,所以可以對香港文學的未來保持信心。

  大公報記者 張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