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見/老店的告別\振 遠

  想在香港吃到地道美食,首選必然是那些「大隱隱於市」的街邊老店。在我看來,判定老店之標準不外乎三:一則招牌要老;二則夥計要老;三則食客要老。畢竟,一家食肆若是能在競爭激烈、成本高昂、品質挑剔的本港飲食界生存多年而不倒,要麼菜式要麼口味要麼服務,定是有其過人之處。

  信步上環,無意中便遇到一家「三老」兼具的燒臘店──新園興記燒臘飯店。招牌簡單,一面素底紅字。空間不大,僅容三張小枱。九位夥計,眼見都是上了年紀。往來幫襯,亦多是熟識已久的街坊四鄰。燒味、乳豬、鹵品、臘腸等各色食物透着精心烹製賦予的誘人光澤,輕易就能勾起路人的食慾。惹人注目的還有櫥窗上貼的十一個米芝蓮評價標誌,這恰恰就是尋味香港的魅力所在,不起眼的小店就能讓你用平民價格享受到星級美味。

  遺憾的是,就是這樣一家「平靚正」的老店,將在四月中旬結業,結業通知上寫到「承蒙各位街坊、商戶、朋友鼎力支持四十載,現因店中員工年紀漸長、營運艱難,故作此沉重決定」。近年特別是疫情以來,有不少食肆由於舖租高企、百物騰貴,港人樂於「北上」,內地遊客消費意願降低,年輕群體口味改變等原因關張大吉,其中不乏知名老店。但無論是何種原因,每一家無法複製的老店消逝,每一種獨家口味的難尋,留給食客的只有萬般不捨。

  幾次光顧混得臉熟後,有機會與店裏的老師傅談及結業這個話題。他告訴我,這個店舖是自家所有,師傅們從後生仔時就在這裏做工,現在都過了退休年齡,難以堅持從早到晚高強度快節奏的體力勞動。可即便好辛苦,他們依舊努力用熱情和真誠招待着到店的每一個人。同桌的一位老顧客說,這家店他光顧了二十多年,靚湯一直是免費的,外賣用防油紙袋包的傳統也保留到現在,聽到結業的消息就天天來吃,覺得很可惜。我想,可能師傅們是擔心狀態不再,影響對食物的掌控和服務的滿足,辜負街坊們的認可。也可能是一個行當幹了一輩子,就單純想歇一歇,享受退休生活。當問到之後的打算,他直言還沒有想好,店裏還有很多收尾工作要做。

  香港的老食肆一般是由祖輩草創,然後代代相傳,而很多家庭也是老老少少都中意同一家餐廳。後繼乏人帶來的傳承斷層,無論在香港還是內地,是這些家族式店舖面臨的共同難題。作為市民集體回憶的一部分,老店除了滿足生活日常所需,還承擔着市井文化生成和延續的使命。對於每一座如香港這般老店眾多的城市而言,就算留不住老店,或許也應該想辦法留住關於老店的記憶和那份人情味。

  我為阿伯們拍了一組照片,並將沖印出來的照片送給了他們。一個個被鏡頭定格的笑容似乎在告訴我:太平山下,有緣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