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粵港數據互聯 壯大AI產業
金/科研點石可成金,今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有望成為新質生產力重要引擎。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潛力巨大的新興技術,粵港澳大灣區必須迎頭趕上。
在世界各國紛紛投身AI競賽的大背景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並鼓勵數字基礎設施「適度超前」發展。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表示,大灣區是目前我國算力發展最為突出的地區之一。政府機構、領軍企業都在積極布局大型算力基礎設施,廣州、深圳均已建成國家級超算中心。香港創科局委託建設的香港算力中心已採用先進的訓練模式,取得了令人矚目的AI模型成果。
高文分析稱,人工智能發展的三大核心要素:算法、算力和數據。三方面綜合實力而言,大灣區在算力裏的綜合排名在全國前列。香港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提出,香港數碼港正全速設立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協助研究機構和業界應付算力需求,預計中心最快可於2026年初提供每秒浮點運算3000千萬億次的算力,相當於1小時可完成近100億張圖像處理。香港嶺南大學副校長姚新評價稱,由香港特區政府設立超算中心,為AI研究人員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礎設施,能精準推動大學對人工智能的研究工作。
「粵港兩地AI領域的學者和企業早已展開深入合作,一些新型科研機構與香港知名大學及科技企業在算法研究上也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高文表示,這種緊密合作不僅推動了雙方的數據共享,還促進了雙方在大模型訓練等多個方面的互動和創新。建議可加強深港跨境數據流通方面的探索,立足技術創新,以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為試點抓手,促進跨境數據互聯互通、互惠互利。
高文表示,自去年以來,與香港科研機構的交流頻率和研究者的往來已逐漸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隨着AI發展日益受到重視,大灣區在AI領域的合作研究也越來越緊密。他提到,粵港澳三地通過共享科研資源和大型科技基礎設施,可有效提升灣區整體科研水平這種互利互助模式,讓研究者們能夠強強聯合,互利雙贏,推動科研合作的深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