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硬件設施 提升流行文化經濟

◆林俊傑去年在中環海濱活動空間開演唱會遇上下雨天。
◆林俊傑去年在中環海濱活動空間開演唱會遇上下雨天。

  流行文化一直是香港的軟實力,去年,政府開始重視流行文化這個寶藏,首度設「香港流行文化節」,希望透過回顧上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歌、影、視及演唱會全盛時期的經典作品,激活處於低潮的歌、影、視行業。這在氛圍上有一定成效,但對行業上實質的提振仍未見效。香港唱片業、電影業、電視業從業員仍在艱辛經營,只有演唱會仍一枝獨秀。

  香港樂壇不景,但演唱會行業目前依然興旺,主要是因為香港仍有一批聲色藝俱全的實力派歌手,香港演唱會的製作團隊水平也高,加上粵港澳交通網絡完善,來香港看演唱會也是大灣區很流行的事。同時,隨着澳門的旅遊文化政策積極推動流行文化消費,愈來愈多演唱會和舞台劇都在澳門舉行,香港往澳門看演唱會的人也不少。香港演唱會行業面臨競爭,需要補短板。

  建設永久戶外演唱會場地

  操辦過逾兩千場演唱會的「天星娛樂」總裁兼資深製作人陳淑芬認為許多內地人都喜歡來香港看演唱會,因為香港歌星對自己的歌迷很好,不會大幅加票價,場館也坐得舒服。如果香港演唱會場地多些則更加好。目前香港演唱會場地最大的是紅館,但常滿,排不到期。亞博館又遠,交通費又貴,配套不方便,很不理想。「興建西九文化區時,政府曾徵求業界意見,我們倡議建立一個能容納2萬人以上的『香港巨蛋』,可惜沒成事,如今周邊地區和國家都有容納3萬人以上的新場館,香港仍無更大型的演出場地;香港演唱會硬件設施停滯不前,就會失去優勢,面臨落後於人的局面。這不能不正視。」

  她解釋有大型演出場地很重要,特別是主辦外國歌手或樂團的演唱會的單位,都是按大場館來策劃一套製作方案,然後可放到多個地區巡演,若到香港,要縮小規模,他們嫌費時也怕煩,市場又不大,寧願放棄香港站。

  缺場館就搞戶外騷,陳淑芬指出:「現時中環海濱開戶外演唱會的不可控因素太多,買不到票的觀眾坐船海上觀看,或者在天橋路段看。最大問題就是天氣影響,雨季、打風讓舉辦戶外演唱會的風險很大。如果政府能夠協助建設一個永久的戶外演唱會場地,而不是每場演唱會都要主辦單位重新布置,那樣搞戶外騷還是有前途的。」

  支持協助新一代藝人「走出去」

  電影是香港流行文化中繞不過的一環,香港影視業活動包括「香港國際電影節」「亞洲電視頒獎禮」等,香港國際影視展也匯聚了有才華的影人和電影產業上下游的各方代表,各式座談討論和各類推薦影片豐富,給世界愛好電影的人士更多觀影、評論以及與創作者溝通的機會。但影視展的展期只得四天,參與嘉賓和觀眾往往行程緊湊、時間緊張,很難有時間去深入溝通和交流。因此應給這場影視文化盛宴一周時間,將其價值挖掘到位、令更多愛影人士充分受益。

  從事影視行業數十年的曾志偉認為影視業人員斷層問題嚴重,香港市場支撐不了目前的製作成本,需要更大的市場,題材視野也需要更廣闊,但新一代創作人的視野不夠廣闊,演藝學院出來的新導演編劇習慣戀棧於本土故事,缺乏勇於嘗試的信心,令時下的香港製作未必能「走出去」。但創作人才的培養也不是一朝一夕,也要有平台提供機會磨煉。以往電視台這個平台就訓練出不少導演,他們由電視台轉向電影界就可獨當一面,各方面較成熟,出來的作品水準就較有高度。

  現在,政府在政策方面對唱片及電視行業的支援極少,建議政府學習韓國政府,在海外宣傳推廣上大力協助歌手、男團、女團、影視製作「走出去」,他們在海外爆紅亦能很好地宣傳香港,就如過去許多外國人認識的李小龍、成龍等。 文:焯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