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文化復興 香港大有作為3/助力國家文化復興 港要敢於求新求變

  圖:有全國政協委員建議,國家級文化舞台提供更多演出機會給香港的文化人士,或者選拔特區文藝代表到國際舞台擔任文化使者,以堅定文化自信。圖為香港原創音樂劇《大狀王》。
  圖:有全國政協委員建議,國家級文化舞台提供更多演出機會給香港的文化人士,或者選拔特區文藝代表到國際舞台擔任文化使者,以堅定文化自信。圖為香港原創音樂劇《大狀王》。

  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復興,香港的角色備受關注。《大公報》昨日推出「助力文化復興 香港大有作為」專題系列報道,內地與香港文化界人士提出,香港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城市,憑藉「一國兩制」、國際貿易、中西文化薈萃等優勢,應該勇當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復興的弄潮兒,勇向潮頭立。

  有關報道引起社會各界熱議,多名政界人士表示,在這樣的機遇下,香港要敢於求「新」求「變」,推出不同措施讓本地文創產業開拓新發展,鼓勵持份者舉辦不同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動。\大公報記者 張帥、義昊、劉旅程

  「香港有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又有西九文化區這個國際級的硬件設施,的確完美具備成為中國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條件。」立法會民政及文化體育事務委員會委員陳凱欣向《大公報》表示,她對香港助力國家實現文化復興充滿信心。陳凱欣認為,香港中西文化薈萃,既厚植中華文化,也包容多元文化,其國際性、開放性、多樣性,在大灣區以至整個國家的文化發展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陳凱欣指出,香港若要在文化復興方面大有作為,不能只當文化藝術的「轉口港」,而是要進一步開拓本地觀眾群,讓文化藝術社群能夠發展出具備國際視野、同時具備香港特色的生態,才能真正發揮好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功能,才能用好今天的好勢頭。

  啟德跑道公園倡建文創園

  陳凱欣強調,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不能局限於國際級「名牌」、「高端」文化藝術活動的交流,更要着眼於中小型藝團、個體藝術表演者的互動。現時,本港缺乏有規模的文化創意產業的根據地,假如政府能夠利用合適的場地,例如啟德跑道公園規劃成文創園區,讓本地文創能夠進一步集中發展,除了能讓本地文創產業開拓新發展,亦有望成為本地及海內、外的文創產業者的交流平台。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林至穎向《大公報》表示,香港擁有世界級的博物館和表演場地,是亞洲藝術品交易中心,電影、文旅產業也已經高度國際化,亞洲文化合作論壇等不少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均有選擇在香港舉辦。

  對於香港應如何在粵港澳大灣區中擔當好文化復興的排頭兵,林至穎強調,在新形勢新環境下,引領文化發展不僅要「勤」,而且要敢於求「新」求「變」。而且,本港的傳媒應更多地宣傳香港在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復興進程中的「排頭兵」作用,讓香港的國際化作用得到廣泛傳播。

  與灣區城市合作開拓市場

  著名導演高志森指出,香港雖然目前有不少文化交流活動,但仍然停留在展示層面。要做好文化復興的排頭兵,便要重視與不同團體的活動合作。他建議政府提供資源與配套機制,鼓勵本地持份者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持份者一同進行創作,「大家在合作中可以一起進步,並有效開拓市場及培養觀眾。」

  全國政協委員姚珏認為,文化是歷史與價值觀的反映,要講好中國故事,文化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復興進程中發揮「排頭兵」作用,需要更加理解和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建議國家級文化舞台能夠提供更多演出機會給香港的文化人士,或者選拔特區文藝代表到國際舞台擔任文化使者,堅定文化自信。」姚珏指出,在此過程中,傳媒要協助做好公關宣傳,讓他們在參與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復興的進程中,看到更廣闊的舞台和更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