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心繫鄉村建設 黃土高原植林19載

  圖:凌友詩已連續19年在山西黃土高原植樹造林。\受訪者供圖
  圖:凌友詩已連續19年在山西黃土高原植樹造林。\受訪者供圖

  凌友詩是香港力行植林慈善基金會的核心成員,自2005年以來,以志願者的身份,已連續19年在山西黃土高原種植刺槐、杏樹、棗樹、松柏等各類樹木約3000畝,70餘萬株樹,為建設美麗鄉村,助力山西乾旱地區涵養水源、改善生態作出了積極貢獻。

  今年兩會她帶來一份《關於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一鄉設置一個農業農村技術員的建議》。

  需足夠技術人員輔助農民

    凌友詩說,為了防止脫貧人員返貧,農村要做深度的規劃,合作社的組建意義重大,農業、漁業及畜牧業要朝向精耕細作發展。而據她多年參與農村義務扶貧工作的經驗,發覺其中最為關鍵的,是要有足夠的農業農村技術人員,長期深入細緻輔助農民,並且把鄉村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人文價值、社會價值充分發掘出來。

    「因此,農業農村技術團隊建設,是扶貧攻堅、合作經濟和小康社會的軟件建設,也是未來城鎮幹部的人才來源,必須由國家來強制實施。」凌友詩強調,隨着技術職業教育的發展,已有足夠的畢業生可以到農村擔任農業技術員。據她觀察,農業農村技術人員擔負了七項重要職能:農產品產銷,農田水利,農村金融,與高校及應用科技單位溝通獲取先進農業技術與市場情報,農村生態旅遊,鄉村歷史保育,農業社會化。

  在凌友詩的建議中,技術員團隊要讓農民、村民「找得到、看得到、用得到」,進行統一管理,並挑選其中佼佼者培養其擔任地方幹部,充實基層幹部建設。以「一鄉一農業農村技術員」為目標,中央政府向縣級政府撥出充足財政,從實從細考慮,為最基層的農業技術員評工程師的職稱,給予固定的工作崗位、職稱和津貼,讓他們為提升鄉村建設水平出力。

   大公報記者孫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