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文化復興 香港大有作為2/全力以赴抓機遇 香港應打好文化基礎

  圖: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廣東)龍舟邀請賽暨東莞龍舟錦標賽在東莞市沙田鎮舉行。邀請賽以傳統龍舟文化為紐帶,推動粵港澳城市人文交流,促進非遺保護傳承。
  圖: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廣東)龍舟邀請賽暨東莞龍舟錦標賽在東莞市沙田鎮舉行。邀請賽以傳統龍舟文化為紐帶,推動粵港澳城市人文交流,促進非遺保護傳承。

  在中國式現代化波瀾壯闊向前之際,香港進入「由治及興」的發展新階段。「香港必須全力以赴抓住經濟機遇,也必須全力以赴抓住文化機遇。」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表示。他強調,香港應該打好文化基礎,包括創新香港精神、構建主流價值觀、搶抓人才,從產業合作、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更加密切地融入大灣區發展戰略,在粵港澳大灣區擔當文化復興排頭兵的使命中,香港必須發揮至關重要的獨特作用。\大公報記者 馬靜、李薇、文琰

  在張頤武看來,香港雖然具有獨特優勢,但是仍要發揮主動性、先行性、引領性,把握優勢,打好自身基礎,既為國家文化復興作出貢獻,又可以令香港自身獲得更好發展,提升自身文化吸引力,快速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張頤武指出,「香港首先應該打好文化基礎,香港人多年來創造出的獨有的獅子山精神,是香港奮鬥精神的象徵,如今面對新的世界格局,應該在此基礎上創新香港精神。」這要求香港不僅要繼續堅持其過往特有的機遇意識、應變意識、闖蕩意識、冒險意識,更要敢為人先、視野長遠,在全球變局的考驗之中,善於應變局、育新機、開新局。其次,要構建香港的主流價值,那就是以愛國愛港為核心、與「一國兩制」方針相適應的主流價值觀,同時繼續發揚包容共濟、求同存異、自強不息、善拚敢贏的優良傳統。

  融貫中西 培養創新優質人才

  搶抓人才也至關重要,張頤武表示,特區政府已經推出一攬子招攬人才的政策,包括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優秀人才入境計劃、輸入內地人才計劃等,取得了很大成效。他認為,香港還是應該以務實可行的人才政策和策略,搶佔新階段人才高地,尤其是以網絡技術、創意產業、新興藝術、現代傳媒、影視綜藝等為主要領域的中西文化藝術人才。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道揚書院院長呂宗力提到:「香港的國際化人才很多,從事文化產業、服務產業的人才都具備良好的英語能力、溝通能力。加上香港有很便利的國際交通的網絡,香港的學者們和內地的學者、國際的學者可以多做交流和合作。」呂宗力建議應把香港的年輕人培養成具備全球視野的、也熟悉中華文化的世界公民。「我覺得香港的大、中、小學的教育體系應該更開放一些。在傳承華夏文脈、建設現代文明方面要積極充實高端的師資,同時完善這方面的課程體系。」呂宗力表示,香港的教育應做多一些嘗試,方能把握好未來的發展機遇。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陳勇提到,在中央的關懷之下,香港目前已經有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同時香港還計劃通過建設博物館等方式推動抗戰歷史普及,「未來還有國家成就館,我們在努力更好地用香港國際大都會的平台傳播好中華文化,助力我們的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向世界傳播、講好中國故事和中國香港故事。」

  主動對接灣區其他城市 實現整體優勢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一個文化共同體,香港要在粵港澳大灣區擔當起文化復興排頭兵的使命中發揮重要作用,除了加強自身文化建設外,亦需要更加主動地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對接與溝通。張頤武指出,香港應該更加密切地融入大灣區發展戰略,主動與內地互動,實現灣區整體文化優勢合成。

  隨着越來越多的香港藝團北上大灣區演出,經常帶團赴內地演出的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弦樂團藝術總監姚珏說:「對香港的藝術家來說,香港的演出地方相對有限,很難發展他們的事業。現在大灣區內地的城市的音樂廳都建造得非常好,在內地的巡演令我們香港的青年藝術家真正體會到融入國家發展的重要性。」

  香港導演高志森亦指出,香港與大灣區的合作必須上升到產業化層面。廣東擁有世界級製造業基地,與香港優勢互補,大灣區內高度的工業化可以為香港文化發展繁榮打好基石,他認為香港與大灣區內其他城市互相取長補短,未來的藝術作品應該包含整個大灣區元素,在方方面面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