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衡量董事局表現

  羅文華 香港銀行學會考試審核委員會委員

  西諺有云:「有衡量便可成事」(What gets measured gets done) 。筆者上月出席香港董事學會的交流會,再次加深相關認知。

  會上新加坡顧問VK介紹,其公司會對董事局的組成進行差距分析,對每年業績及評估程序的效率進行分析,及對問責性進行分析( 包括法定責任、與管理層的互動性)。他們亦會協助董事局應對氣候風險(包括董事局的角色及其E S G的管理)。VK指出,發達市場都趨向更嚴格的管治實務,以應對董事局的評價。他提到香港交易所正建議公司的董事會對公司表現進行定期評價。

  另一講者Irene則分享該公司獨有的價值主張:通過董事會評價,提供:(1)貼身訂造的調查問卷;(2)外部衡量標尺,以方便一間公司找到它在市場 / 行業的位置,及可作改善的領域。Irene指出,評價董事局的主題包括(1)董事局構成;(2)資訊管理、(3)董事局運作流程及E S G(環境、社會及管治) 定義(包括界定主要持份者,考慮在短期目標及長期持續發展中取得平衡);(4)CEO 的發展途徑及接任計劃;(5) 風險管理;及(6) 董事局的自我評價。而董事會議程優先處理的項目,涵蓋:(1)戰略;(2)執行;(3)業績管理;(4)企業管治及合規;(5)商業風險管理;(6)領䄂及人才管理;(7)品牌及聲譽和(8)跟股東建立互信。

  作為一家本地上市公司的非獨立董事,我從這次交流會獲益良多,明白到一間公司的董事會的自我評價,不止是與過往比較,而且還要和同業典範作比較,才會有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