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新科技時代應確保勞工有議價能力
香港貧富懸殊問題嚴重,基層勞工在職貧窮、工時長和缺乏應有保障一直是老大難問題,近年又迎來人工智能(AI)等科技對就業的侵蝕。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協)最新調查發現,逾七成受訪基層勞工對科技發展深感憂慮,擔心就業困難。事實上,AI結合自動化技術正在加速取代各行業大量職位,專家原先認為會衍生新生工種,現實裏卻遠遠追不上工作流失。
根據社協調查,73%受訪基層勞工直言擔心科技化浪潮,33%認為會對其工作狀況帶來負面影響。是次調查,受訪者年齡中位數為49歲,近59%為初中或以下學歷,尋找工作普遍面臨教育程度過低、英語能力有限和不懂上網等困難。
科技對勞動力市場和社會的負面影響非始於今日。過去眾多研究證實,互聯網科技令各地就業市場的高技能(高收入)和低技能(低收入)職位的佔比不斷增加,中等技能的職位則不斷消失,由此形成「兩極化」,是造成各地社會貧富懸殊的一大原因。隨着AI技術的不斷成熟,在結合自動化生產、文字和影像生成技術後,不但中等技能職位進一步萎縮,連低技能職位也在大量消失。
過往,專家學者認為加強培訓是應對科技衝擊的辦法。社協調查也發現分別有69%、48%和41%受訪者,對學習科技、專業技能和語言類技能感興趣,顯示目前基層勞工普遍認可專家的此等建議,願意自我增值。然而,科技發展速度遠超大部分專家想像,以培訓應對的做法,現階段看來暫時行不通。以學習語言類技能為例,現今AI文本自動生成和各類翻譯軟件大行其道,基層即便耗費心力,到頭來不見得能扭轉情況,主要是因為個人學習和技能更新,跟不上企業科技應用更新換代的速度。
過往,互聯網崛起,各地還有時間發展出平台經濟,創造出新的職位(雖然就業質量有所下降)。然而,當前AI、大數據和自動化技術結合的迭代更新讓人眼花繚亂,若無節制地採用,大有可能橫掃取代中低就業大部分職位。企業是新科技的最大得益者,政府一方面應及早研究部署,通盤考慮各種因素衍生的相關政策課題,以及相對應的政策組合;另一方面是時候正視社會就業轉型對基層的衝擊,應確保勞工有足夠的議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