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源節流 克服經濟挑戰
劉韋瑋 資深傳媒人
本港近年受到宏觀經濟不明朗等因素影響,來自賣地等主要收入大幅減少,加上近年大筆資源投放於抗疫工作,一加一減之下,政府承受財政壓力是意料之中。平情而論,相對眾多發達經濟體,香港的財政儲備仍然處於穩健水平,但財政儲備作為一地經濟表現的重要指標,如何維持投資者對香港未來發展的信心,乃是財政司司長當下面對的最大考題。
財政司司長發表2024-2025年度財政預算案。估計今年財政赤字達到1,016億元,財政儲備預計下降至7,332億元。要及時扭轉財政儲備下滑的趨勢,穩住庫房,不外乎做到開源和節流。開源方面,當局提出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實施兩級制,入息淨額超出500萬元的標準稅率由15%加到16%,恢復徵收3%酒店房租稅,增加商業登記費,以及落實住宅物業累進差餉。不過,有關措施帶來的額外收入非常有限,加上司長明言要「能者多付」,避免影響中低層人士,未有如預期提出檢討公營醫療、康體場地等收費,也排除了短期內開徵新稅的可能性,開源的板斧和力度乏善足陳,也就不足為奇。
至於節流方面,各類扣稅、扣差餉的措施金額均較上一年度「減半」。司長表示會繼續維持公務員編制零增長,各部門2026/27年度再削減1%開支,以及檢視兩元優惠計劃和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等。此外,當局也會檢視各類基本工程的緩急優次。這些措施雖發揮一定作用,但卻令人感覺「隔靴搔癢」,能不能有效「對沖」政府公共財政收入下滑的結構性挑戰,仍然是一大問號。
財政司司長多次強調香港的經濟基礎鞏固,對海外投資者有足夠吸引力,但單靠司長派的「定心丸」,相信較難在短期內徹底扭轉時下的艱難局面。未來香港能否憑藉國家支持,開創疫後經濟發展的新局,廣大市民和投資者正引頸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