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日常/由外而內的自信\米哈

  有說,自信是成功的必要素質。這個道理,我不太懷疑,但我又想:自我懷疑,又有趣地成為了不少成功哲學家的共同點。

  以蘇格拉底為例,他便聲稱自己一無所知,但正因如此,他又說自己比其他人多知道了一件事(即無知本身),於是他才是全雅典最有智慧的人。蘇格拉底是自我懷疑,還是自信滿滿呢?這有點難以判斷。

  但,若然說到維根斯坦,那他的自我懷疑便相對直接。作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維根斯坦始終帶着懷疑的態度去審視自己的學問。舉例,在他整理自己的筆記「棕皮書」時,便說道:「面對各種問題,有時很快想通,有時找不到頭緒,偶爾也會出現令人振奮的想法。不過在關鍵的時刻,腦袋卻常常使不上力,許多想法尚未成形,卻不得不端出來應付。這時總令我不知所措,倍感無用。」

  或許,自我懷疑與自信,均是成功的必要素質,只是兩者出現在成功路上的不同階段罷了。在建立自我與事業的過程中,自信可以給予我們魄力、勇氣、果斷與堅毅,而在實踐各樣計劃的時候,自我懷疑又可以令我們追求完美,不斷反省,一直進步。

  更重要的是,成功的人的自信,未必要從堅定的內心建立出來,還可以由外而內構成。在《史記·李將軍列傳》,司馬遷便寫到一句民間諺語,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句話的延伸意思是,有艷麗花朵和甜美果實的桃樹、李樹,雖然不會說話,但由於引來經過的人群眾多,樹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條小路。

  我想,桃李不言,或許在於桃樹未必知道自己有多艷麗,而李樹也不肯定自己的果實有多甜美,直至人群來到賞花取果,才知道自己的價值,自信才會油然而生。成功的人,就如桃李一般,不必多言於成就、功勞,甚至可以對自己懷疑,因為其成功本身,就是他們可以自信的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