墟里/年年有餘,餐餐吃剩\葉歌

  父親分享了一個視頻:一位老爺子面對滿桌剩菜無可下箸,對老太太說要「簽下生死狀」才願意把年前的剩菜吃到二月二。視頻內容令人發噱,可也真切反映了歡度春節帶來的一個「歷史遺留問題」。國人重視農曆新年,慶祝節日不遺餘力。除了大量消耗煙花爆竹,也要大魚大肉,為家人團聚準備豐盛的飯食。視頻裏的老太太提到,孩子春節回家探親肯定要做點好吃的,年後孩子上班走了,老兩口就只能和「流浪狗」合作,一起消滅剩飯剩菜了。

  故事可能略有誇張,但春節剩菜的確普遍存在。就連我家,儘管父母特意沒多做菜,但節前來送肉釀麵筋(象徵圓滿)和蛋餃(俗稱「元寶」)的親戚朋友有四五檔,每人送的分量還都不少。加上家裏原本做的,一時消耗不了,冰箱也放不下。父母轉送了兩批,剩下的到元宵節還沒吃完。美國人感恩節過後也常有烤火雞「滯銷」問題,常聽他們抱怨接下來要連吃一周的火雞肉三文治,不過比起同胞們春節後連吃兩三周剩菜還是小巫見大巫了。

  「年年有餘」代表了國人千百年的美好祝願,但也折射出物質匱乏年代積累下來的焦慮憂懼,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年深日久的集體無意識。人人都能吃飽飯,穿暖衣,聽起來簡單樸素,真要實現卻很難。母親至今還愛囤貨,哪怕現在並不存在食品、日用品短缺的情況。不過,最好要在勤儉持家和健康生活之間找到平衡點。老吃剩飯剩菜貌似節儉,但存在健康隱患,只怕得不償失。所以,新春到來,不妨試試「斷捨離」,放下包袱,輕裝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