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一本書 一個承諾 國寶級文物史料回歸祖國全記錄

◆2019年12月13日,邵子平(右二)、陳憲中(右四)和姜國鎮(右三)向時任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右一)捐贈「37分鐘」版馬吉影片「一寸盤」,左一、左二分別為約翰·馬吉之孫克里斯托弗·馬吉和弗雷德里克·馬吉。   記者陳旻  攝
◆2019年12月13日,邵子平(右二)、陳憲中(右四)和姜國鎮(右三)向時任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右一)捐贈「37分鐘」版馬吉影片「一寸盤」,左一、左二分別為約翰·馬吉之孫克里斯托弗·馬吉和弗雷德里克·馬吉。 記者陳旻 攝

  今年3月,由譯林出版社出版的《尋找馬吉影片》新書面世,標誌着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自2017年12月起,歷經兩年曲折,鍥而不捨,推動美國牧師約翰·馬吉於1937年拍攝記錄侵華日軍南京暴行影像「37分鐘」版珍貴膠片從美國回歸祖國的全過程,至此畫上圓滿句號。《尋找馬吉影片》新年即在《中華讀書報》發布的2024年值得關注的50種人文社科新書中位列第9。作為《尋找馬吉影片》一書的作者,完成這本書對於我則為信守諾言。

  2019年5月19日,在北京東長安飯店,我與美國「紀念南京大屠殺受難同胞聯合會」(以下簡稱:「聯合會」)前任會長陳憲中先生達成口頭協議:我著書記錄「聯合會」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在美國為維護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真相所做的重要歷史貢獻,作為交換條件,「聯合會」就馬吉影像37分鐘膠片放棄「一千萬元人民幣」的價碼,無償捐贈給南京。

  尋找「37分鐘」膠片一波三折

  時間倒回至2017年11月,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80周年國家公祭前,我接到時任大公報編輯部副總編李慶義的指示,要求採寫一組關於海外華人執着努力,推動南京大屠殺歷史事件從國家記憶上升為世界記憶的新聞專題。採訪中得知,南京大屠殺最關鍵的證據《馬吉影片》與《拉貝日記》的主要發現者竟然都是邵子平。由於歷史原因,定居北京的邵子平只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生活極為不便。我決定竭盡全力為邵子平辦理南京居民身份證。

  怎麼樣才有可能為邵子平辦理南京身份證?我想,已經有了大公報報道邵子平找到《拉貝日記》的貢獻,我再報道他為尋找馬吉影片的付出與成就,拿着這兩張刊稿報紙去找南京市相關部門,豈不更有說服力?

  2018年3月中旬,我將自己的設想向時任香港文匯報中國新聞部主任王國辰匯報,得到積極支持。

  深入採訪中,「聯合會」創會會長邵子平於1991年7月12日,從馬吉牧師兒子大衛·馬吉家地下室內發現馬吉牧師拍攝的13本膠片原片,經「聯合會」將侵華日軍暴行內容彙集拷貝後製成「37分鐘」膠片,是目前現存各種馬吉影像版本中反映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最為全面、內容最為豐富的版本。採訪中,我同時確認南京紀念館藏馬吉影片只有17分鐘,且畫質欠佳。在四處奔波為邵子平辦理南京身份證的同時,我更希望能為南京找回「37分鐘」馬吉影片膠片,為歷史留證。

  「尋找37分鐘馬吉影片已不屬於記者職業工作範圍,但是其價值和意義,要遠遠大於一個通常意義上的記者工作的價值。」王國辰鼓勵我。2018年4月3日,香港文匯報首次報道了1991年7月紐約發現的馬吉影片有37分鐘版本。此後,尋找紐約馬吉影片37分鐘膠片成為我與集團同事們的重要目標。

  2018年10月,美國傳來的消息,「聯合會」於 1991年製作的記錄南京大屠殺的馬吉影片37分零5秒膠片現身紐約。

  2019年2月1日晚,風雲突變。時任紀念館館長突然打來電話,語氣震驚地對我說,「聯合會」現任會長在發來的郵件中,針對馬吉影片37分鐘膠片向南京開價一千萬元人民幣!

  37分鐘膠片回歸陷入僵局。

  光影鐵證終回歸南京

  當月一天,著名歷史學者、國家記憶與國際和平研究院專家張連紅老師專程來記者站拜訪。他真誠地建議我寫一本關於美國「聯合會」在海外揭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追究日本戰爭責任歷史的著作。張連紅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起,紐約『聯合會』在尋找南京大屠殺鐵證、推動日本侵華史研究上開了先河,這一段重要歷史在學界研究中尚是空白。」而我,卻豁然開朗,找到一條可與「聯合會」商榷的路徑。以著書為「聯合會」青史留名的提議,首先得到陳憲中的響應。2019年5月19日,陳憲中發來微信:我正在高鐵上,下午到達北京。

  我心一陣狂跳,因為約他見面已約了大半年,秒回:「我去北京拜訪您。」

  5月20日下午三點,我準時按響了北京東長安飯店620房間的門鈴。陳憲中給我帶來一摞沉甸甸的「聯合會」當年的資料,供我寫書參考。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是關於南京大屠殺史料展陳與研究的專題紀念館,」我用最誠懇的態度說服陳憲中,「紀念館自2017年起籌建南京大屠殺史影像檔案數據中心,將館藏的歷史史料、珍貴文物進行數字化,要向全球研究學者以及公眾提供分享。馬吉影片37分鐘膠片放在南京,是為了告訴後人不能忘記這段歷史,沒有任何商業用途。」

  「張連紅老師建議我將你們聯合會所做的歷史貢獻記錄下來。我負責寫書,你們就不要向南京要一千萬了。」我說,「我們的目的是留住『聯合會』的歷史,讓歷史記住尋找並固定侵華日軍罪證的中國人。」

  「這個想法不錯,現在年紀大了,想起我們做過的事情不容易,我們真是做了不少事情,也沒有記錄。」陳憲中興致盎然。

  「『一千萬』這個事情過了就過了,」性格豪爽的陳憲中果斷地表示,「我回去後跟姜國鎮說說。」這次會面,陳憲中將馬吉影片37分鐘影片高清數字版交給我。

  2019年12月13日下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捐贈儀式迎接鎮館之寶,紐約「聯合會」三任會長專程自美國飛赴南京,無償捐贈馬吉影片「37分鐘」版膠片。

  2019年11月,《尋找馬吉影片》被國家記憶與國際和平研究院作為課題立項。2022年5月4日,經過兩年的艱難採訪,我花費整整兩個月完成26萬字書稿。

  「文物與文獻互相佐證罪行,影像和案例共同實證歷史,是此次37分鐘版馬吉影片面世的最大貢獻。」張連紅認為,這部極具文物價值、文獻價值的影片,是日軍侵華罪行的光影鐵證,其回歸南京,和《拉貝日記》《東史郎日記》一樣,成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的又一里程碑。

  在從2017年12月第一次採訪邵子平,到2019年12月實現馬吉影片37分鐘版膠片捐贈給南京,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上至董事長、下到普通編輯,均一路關注馬吉影片37分鐘版膠片的追蹤,鼓勵江蘇記者站,在報道上有求必應,全力支持。兩年時間裏,大公報、文匯報共推出十四個整版專題版面、四十多篇文章,詳細介紹了馬吉影片37分鐘版膠片從發現、核實,到追尋、回歸的全過程。

  公道地說,馬吉影片37分鐘版膠片作為國寶得以回歸南京,首先得歸功於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上下齊心的全力以赴。

  此外,還有很多與集團一樣,認為記住中華民族這段血寫的歷史對於我們國家非常重要的人們,他們中有海外華人、南京市官員、歷史學者、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熱心記者、警官和我的戰友們,正是大家的無條件付出,才使這段彌足珍貴的史料文物完璧歸來。在這本書裏,我所做的是把為這件事付出努力的人們一一記錄下來,讓歷史記住他們。◆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