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談教育】青年不應受限 「多元」精神利創新

◆ 作者參與頒獎禮,獲文匯獎學金。
◆ 作者參與頒獎禮,獲文匯獎學金。

◆ 作者參與教學活動。
◆ 作者參與教學活動。

  正在踏上教育舞台的我,經常會在想:老師的責任僅僅提升學生的成績嗎?回想⾃⼰⼩時候便出⽣於⼀個幽暗的深淵中,在學習的旅途上未能得到適切的學習⽀援,學習動⼒和信⼼因此⽽受限制。即使現在廢寢忘餐地溫習,但早已在起跑線輸了給他⼈,卻⼜不⽢因此⽽半途⽽費,那種掙扎的況味我何嘗未曾體會過呢?

  難道說,當無法得到足夠學習資源時,便等於要被淘汰,被標籤為「壞學生」嗎?而學習又僅只限於每天到課室吸收學科知識嗎?

  激勵學生建立多元化的學習經歷

  因此,我認為一位教師需透過籌劃多元學習經歷和全方位學習活動等,幫助每位學生認識自我及引導他們發掘自己的潛能,開拓眼界並推動終身學習,故在大學生涯中,我期望能參與不同多元的課外活動,以生命影響生命,激勵學生在多樣化的學習過程中拓展潛能及追尋自己的理想。

  我發現中國語文的其中一個教育目標為透過不同多元的教學方式刺激兒童的求知慾,認識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故一直致力設計與大自然環境相關的教材。如我曾在國際漢語節設計了名為《遊自然·樂趣多》一系列(春、夏、秋、冬)的教材,在疫情期間於線上與不同學生分享和交流,希望能鼓勵其多關心身邊事物,並從日常生活中發掘中國語文的樂趣,提升學習動機。另外,我亦在「低碳本地遊」擔任政策研究的實習生,撰寫鄉郊保育雜誌,鼓勵香港市民更加主動應對氣候危機。同時,亦擔任香港聯合國綠色公民青年大使計劃中的教育組組長,構思各類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活動,加強中小學生的環保意識,節約能源,減少碳排放,實踐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

  「斜槓青年」等於「不務正業」?

  另一方面,作為未來中文科的教育者,我認為文化除了要被傳承外,更要積極創造,運用創意建造一個既能保留原有特質,又能適應時代變遷的社會,故在科技教育範疇上加以探索。例如,我在教育與社會企業家基金 EASE Fund的計劃中擔任組長的角色,帶領來自中大及科大的學生,設計一個以AI技術自動產生英文閱讀理解題目的教學輔助工具,支援學生的學習需要。同時,我與其他院校的學生成立了漢語教學人工智能促進協會,促進中小學中文教育科技創新,推動人工智能在教學中的應用,提高教學效果。

  然而,相信不少人會被社會的既定觀念所規限,認為斜槓青年是不務正業,無法專注自己的學業才會做些不倫不類的事情,加上做事大多三分鐘熱度,沒有自己的目標方向,但我認為年輕人理應抱着「敢創敢試」的心態,跳出自己日常的舒適圈,正如我在環保教育、科技教育等不同領域上勇敢發掘,跨領域地敢於創新和發展,不斷追求走得更遠,站得更高的自己,在教育的舞台上發光發亮。

  同時,我認為一位準教師需參與不同的活動,從中累積不同知識和擁有多元經驗,才能突破社會傳統,不但為自己創造出獨特的價值,更能讓學生以嶄新的角度擴闊視野,促進全人發展。

  在追逐教育夢之際,亦能竭盡所能肩起作為大學生的責任,成為一個熱心公益的青少年,從不同範疇上迸發出生命堅忍和刻苦的火花,為社會帶來一點溫暖和活力,以「多元」精神,發揮作為青年人的影響力。

  ◆ 圖、文:陳芷瑩 香港義工獎「香港青年傑出義工」得主、就讀於香港教育大學中文教育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