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解惑】孔子善於「特殊教育」 秉守仁愛因材施教

  中華傳統文化向來重視教學問題,《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更將教學視為「建國」之先,不可輕率。

  當下的香港社會,對傳統文化精神的了解,或許大不如前,惟對兒童教育的重視,古今如一,並無二致。而且,現代世界的問題多元而繁雜,相對古代社會,學童面對的壓力,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往往需要得到更多關注和特別支援。

  有見及此,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早前曾與香港心理健康協會、身心治療舍合辦了一場名為〈「傳統童蒙教育」與「現代特殊教育」的對話〉的座談會,由本人與蔡穎妍博士分別概述傳統童蒙教學與現代特殊教學的要旨,冀能鑒古而通今,將文化精神與實踐經驗轉化到家庭教育中,助家長與孩子共構正面的親子關係,建立健康的家庭生活。

  了解學生個性 對症下藥

  說到教學,不得不談「有教無類」的至聖先師孔夫子。他一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招收門徒不問背景高下,不論富貴貧賤,生平弟子逾三千人,學有所成者共七十餘人。孔子與弟子的論學內容,主要記載於《論語》,《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亦概述了孔門弟子的生平事跡。其中,孔子評論「師也辟,參也魯,柴也愚,由也喭,回也屢空,賜不受命」,認為弟子顓孫師偏激,曾參遲鈍,高柴愚直,仲由莽撞,顏回虛中無欲,子貢不安本分,各有不同特點。

  面對性格迥異的學生,孔子到底有何教學良策?

  《論語·先進》載有以下一則故事,可作參考: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譯文

  子路問:「聽到道理,是否應該馬上實行呢?」孔子回答:「父親和兄長都還在世,怎可以一聽到便去做呢?」冉有問:「聽到道理,是否應該馬上實行呢?」孔子回答:「聽到就去做吧!」公西華說:「仲由問應否聞言起行,夫子說應從兄父;冉求問應否聞言起行,夫子說聞言即行。這令我感到困惑,謹大膽求問。」孔子說:「冉有平時膽小怕事,退縮保守,所以我鼓勵他大膽去做;子路膽大勇為,做事莽撞,所以要壓制他注意一下。」

  註釋

  (1)子路:仲由,字子路,或稱季路,孔門十哲之一。

  (2)聞斯行諸:聞,聽聞。斯,代詞,此,這。此當泛指合乎道理之事。《爾雅·釋詁》:「斯,此也。」行,行動,實行。諸,「之乎」二字的合音,句末語氣助詞。

  (3)冉有:冉求,字子有,亦稱冉有,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4)公西華:公西赤,字子華,又稱公西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5)惑:疑惑,迷亂。

  (6)敢:謙詞,「不敢」的簡稱,表示冒昧之意。

  (7)兼人:兼,合二為一。《說文》:「兼,并也。」兼人,謂行為兼倍於人。

  同樣一個問題,孔子因應子路與冉有個性的不同,給予不同指導,因材施教。孔子門下弟子眾多,除了好勇鬥狠的子路,個性畏縮的冉有外,還有被孔子評為愚笨遲鈍的高柴和曾參,思想偏激怪僻的子張,以及不顧別人感受、動輒妄言的宰我等。

  不同個性的學生,自然有不同的教育需要,宜當靈活應變,不能一概而論。根據香港教育局的定義,特殊教育需要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SEN) 是指在學習上有某些困難並需要特別教育支援者,共可分為九大類別,包括:特殊學習障礙 (SpLD)、智力障礙 (ID)、自閉症 (ASD)、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 (AD/HD)、肢體傷殘 (PD)、聽力障礙 (HI)、視覺障礙 (VI)、言語障礙 (SLI)、精神病 (MI) 等。

  換了在今日,孔門個性迥異的學生,可能也會被視作有「特殊教育需要」者。但是,特殊並不代表病態,而只是與眾不同,富有個性。為人父母與師長者,應當像孔子那樣,秉守仁愛本心,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協助孩子改善其不足,並盡力發展其長處,使其成為獨當一面的人才,無愧於天地。

  謝向榮教授(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