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年畫 民藝流芳

  「真是洋洋大觀,彷彿回到四川。門神皮影真好看,回憶幼時過年。無怪產生揚馬,後來又有子瞻。工人手藝不平凡,千載百花爛漫。」這是1963年郭沫若在中國美術館參觀綿竹年畫、皮影展覽後提筆寫就的《西江月》,表達了他對四川兩大「非遺」的認可,以及濃濃的思鄉之情。綿竹年畫歷史悠久,與天津楊柳青年畫、山東濰坊楊家埠年畫、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為「中國四大年畫」。年畫表達了國人對「年」的期盼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滲透着「明勸戒、駐升沉」「成教畫、助人論」的傳統美德和文化精神,成了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一個符號。

  文、攝:李兵 四川綿竹報道

  「綿竹年畫始於宋朝、盛於明清,起源於宗教活動。」綿竹年畫博物館館長胡光葵介紹,綿竹年畫最初作為道教布道的一種圖示,主要以表現道教人物為主,如《趙公鎮宅》便是其重要的代表作。

  每張年畫都獨一無二

  走進綿竹年畫博物館,一件件拓片飽含歷史的韻味,貫穿千年的作品清晰再現了年畫的年輪。目前,館內共有藏品3,000餘件,其中二級文物14件、三級文物74件,中國最大的擠粉門神、獨一無二的雙面年畫拓片版等是「鎮館之寶」。「年畫是一門實用性非常強的藝術,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博物館館員章昉說,歷經千年傳承下來的年畫作品,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化石。

  綿竹年畫從體裁上主要分為「紅貨」「黑貨」兩大類:紅貨指「彩繪年畫」,包括門畫(分為大毛、二毛、三毛等,貼大門、廳門、房門、灶門等)、斗方、畫條(分為中堂、條屏、橫推、單條等,供廳堂、居室、走廊及牲畜圈等);黑貨是指以煙墨或硃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多為山水、花鳥、神像及名人字畫,此類以中堂、條屏居多。同時,內容題材極為廣泛,有辟邪迎祥、風俗習慣、生產生活、戲曲故事、歷史人物、神話傳說、諷刺幽默、花鳥蟲魚等類別。

  在第23屆綿竹年畫節期間,綿竹年畫博物館設置了遊客體驗區。「綿竹年畫主要有刻板和彩繪兩大工序,有畫稿起樣、雕刻畫版、線版印刷、手工彩繪等步驟。」章昉介紹,手工彩繪是製作綿竹年畫的重要手段,民間藝人通過長年實踐總結出一套完整的口訣:「一黑二白三金黃,五顏六色穿衣裳」。「一黑」即先印黑線版,「二白」是用白粉填手、臉及袖口、靴底等處,「三金黃」是用透明的金黃色塗鎧甲、頭盔以及其他金屬裝飾部分;「五顏六色」指選用桃紅、洋紅、黃丹、佛青、品蘭、品綠等色進行大面積彩繪,然後對人物面部「開相」、對衣物等「勾金」。

  「大門(武將)要歪(威嚴),睡房門(童子、仕女)要乖。」章昉介紹,綿竹年畫以線造型、明快簡練,講求構圖均衡對稱、完整飽滿、主題鮮明,人物形象誇張、比例變形。同時,綿竹年畫上色全靠手工彩繪,明顯區別於「套版色印」,不同的藝人繪同一個主題會呈現出不同的效果,即便同一個畫師在不同時間畫出的畫也會有所不同,「從這個意義上講,每一張綿竹年畫都是獨一無二。」

  在傳承中推陳出新

  在現代科技與全球文化融合的雙重衝擊下,由農耕文化孕育的民間藝術遭受重創。未來何去何從,綿竹年畫亦曾遭遇這樣的拷問。

  走進綿竹市年畫村「三彩畫坊」,一對門神屹立在兩扇大門上。推門而入,一個偌大的展廳呈現在面前,年畫條幅、刺繡斗方、精美擺件……琳琅滿目。穿着一身唐裝的賈君,一邊向客商介紹產品,一邊指揮調度門店、網購銷售,忙得不亦樂乎。

  賈君是「三彩畫坊」的老闆,此前她一直在綿竹年畫博物館工作,涉足年畫已近30年。1995年,賈君從一家印刷廠調綿竹年畫博物館工作,開始涉獵年畫創作。「彼時,由於身處體制內,日子過得不溫不火,總感覺自身的才華無法盡情施展。」賈君說,2007年恰逢博物館體制改革,她與4名同事一起帶薪創業,4人各開了一間年畫作坊。目前,「三彩畫坊」有45歲以上的手藝人十餘人,開發出了傳統手繪卷軸畫、刺繡年畫、年畫布衣、年畫生活用品、文創新品、主題酒店等八大系列1,000餘種產品。

  1989年出生的章昉,也是一位年畫非遺傳承人,她則選擇了從另一個角度創新。「在大學裏,我學的是動畫遊戲設計專業,感覺傳統年畫與年輕人的審美觀有些脫節。」章昉說,如今許多動漫人物與年畫中的人物形象相近,她從中受到啟示創作出一批「Q版年畫」,「這種非常卡通、特別萌的年畫,受到了年輕人的追捧。」

  在第23屆綿竹年畫節期間,年畫文創產品集市開市。從集市左側入,第一間以銷售葫蘆為主,每隻葫蘆上刻有一幅年畫主題圖,看上去十分精美;第二間則是年輕的非遺傳承人林國棟的創意舖子,年畫酒瓶、精美擺件琳琅滿目;賈君的攤位,背景板兩側的刺繡仕女圖分外吸引眼球,福娃、熊貓等主題飾品整齊排列……「目前,綿竹有四匯齋、三彩畫坊等年畫企業40餘家,從業人員達1,500餘人,已成功開發出刺繡年畫、年畫摺扇、年畫玩具等30餘個系列、1,000餘種年畫及文創產品。」章昉介紹,綿竹年畫產業年產值達3,000餘萬元,產品遠銷美、法、英、日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