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雜誌/「潮」青短片康城入圍 鄉土文化變時尚

  左圖:潮語短片《夏至前天》將鏡頭對準了靜謐的潮汕小村莊。圖為《夏至前天》劇照。右圖:《夏至前天》攝製過程中,主創藍燦昭選擇在家鄉取景,甚至邀請親戚本色出演。
  左圖:潮語短片《夏至前天》將鏡頭對準了靜謐的潮汕小村莊。圖為《夏至前天》劇照。右圖:《夏至前天》攝製過程中,主創藍燦昭選擇在家鄉取景,甚至邀請親戚本色出演。

  在踏入28歲的2023年,青年電影人藍燦昭帶着潮汕親戚本色出演、講述小鎮青年故事、全程潮州話的短片《夏至前天》來到法國康城(戛納)電影節。陽光、農田,鏡頭中的潮汕小村靜謐美好,如同夢境。藍燦昭覺得,以電影向家鄉致敬,又讓海內外觀眾有機會通過電影認識潮汕乃至中華文化,「是一件特別棒的事情。」長期根植在嶺南百姓生活底層的潮汕鄉土文化,在包括藍燦昭在內的一眾潮汕青年的潮流創作和現代演繹下,成為「新國潮」的一道亮麗風景線,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積極探路尋求突破。\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帥誠

  《夏至前天》的故事情節並不複雜,曾以放牛和照顧年邁爺爺作為生活全部的農村青年,波瀾不驚的日常因家鄉即將被改造成度假村而起了波瀾。陽光燦爛的日子裏,一個女孩的短暫出現,更打破了寧靜──他在選擇留下和離開之間徘徊,也在夢境和現實之間彷徨。影片的結束,男孩躺在江中漂流,旁白訴說着對身邊人一個個離開的不解,以及對自己何去何從的迷茫。

  鏡頭紀錄「熟悉又陌生」家鄉

  故事源於本片導演何鈺鵬在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生作業,而他之前恰好是藍燦昭工作室的成員之一。「2022年初,何鈺鵬把第一稿的劇本發給我看,一個關於農村少年和他爺爺之間的故事。」藍燦昭認為,這類注重描繪私人體驗、強調個人情感和內心世界的電影適合「一闖康城」。在與何鈺鵬商議後,藍燦昭着手修改了劇本,加入地區改造和人口遷徙的背景,增添了一些愛情元素。

  出於一點小小的「私心」,藍燦昭將短片拍攝地選在了自己的家鄉─潮州。在潮州出生長大,直到上大學才開始在廣州生活,藍燦昭對家鄉一直充滿感情,尤其是近年每次回到潮州,他都能感受到家鄉的變化。

  在他眼中,那些伴隨着他成長的街景、鄉村,隨着當地旅遊發展和舊村改造的推進,逐漸變了模樣。而他與身邊朋友交流時,更發現他們都與主角有着一樣的糾結──面對自己的家鄉,是選擇「離開」還是「留下」?作為從潮汕地區走出去的青年,藍燦昭特別理解這種糾結。熟悉而又陌生的家鄉,讓他萌生強烈的創作慾望。

  《夏至前天》中沒有任何專業演員參演:藍燦昭的親戚貢獻出自己所開的雜貨舖,還在影片中出演「老闆娘」;男主角是初中同學的弟弟,一位平時喜歡拍農村短視頻的小博主;女主角是從小在外讀書,恰好趁放假回來幫姑媽看店的女孩……幾乎每個人都是本色演出,無需表演,照平常一樣說話做事,呈現出特別自然的狀態。

  創作慣用潮汕符號元素

  作為一部時長20分鐘的短片,《夏至前天》在情節上沒有跌宕起伏的衝突與反轉,而是以視聽語言呈現一片安靜閒適的中國農村田園風光。

  作為潮汕青年,藍燦昭常在創作中融入潮汕的符號元素。「我們希望通過這部短片,讓更多人了解不一樣的廣東電影,展現出廣東電影的多樣性和獨特魅力。」他表示,希望未來有機會通過影片展示更多關於家鄉、關於中華文化的內容。

  在剛剛結束的第7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藍燦昭執導的第二部潮語短片《夏日句點》獲得新生代兒童單元評審團特別獎最佳短片。這是藍燦昭團隊又一部入圍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的潮語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