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悠遊說】古蹟位置難確定 實地考察感悟深

◆ 西安明長城。 資料圖片
◆ 西安明長城。 資料圖片

  三國時期相關的人和事大家耳熟能詳,例如曹操的地盤許昌、曹操和袁紹兩軍開戰的官渡,孫劉聯軍火燒赤壁等。然而,相信大部分香港人都是只知其名,到底相關位置在哪、現今狀況如何就未必清楚。

  近年,互聯網上興起古蹟舊地考察遊,有關活動就是通過對一些具歷史價值和意義的地方和古蹟進行考察,從而了解相關的歷史。這類考察之旅早於十多年前已盛行於中學的世界歷史科和中國歷史科,以及小學常識科。例如小學會安排學生到新界圍村了解原住民的生活和歷史源流;中學生則有機會安排到較遠的內地城市進行考察之旅。

  「紙上得來」不如出去看看

  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考察之旅使得歷史知識不再只是書本上的文字記載,而是能夠讓學生親身感受的體驗。事實上,過去十年教育局在相關科目已加入實地考察元素,例如在中國歷史科裏,便有泉州、蘇州、揚州歷史文化的考察路線建議,讓學生更了解昔日海上絲綢之路和古代中國海上貿易的歷史;廣州的考察路建議則透過參觀宗教建築,讓學生認識西方宗教來華傳播與中外文化交流的這段歷史。

  有中學老師指出,帶團到西安,學生親眼看到世界七大奇蹟的兵馬俑、西安市內的大小雁塔、西安明城牆等,往往都能讓學生留下深刻印象,遠勝於課堂裏說得天花亂墜。通過觀察和體驗使得歷史知識更立體、更全面,為學生們歷史學習帶來積極和正面的影響。

  有趣的是,類似的考察漸漸更有深度,從更新穎的題材和角度作為考察的主題,例如到跑馬地墳場區考察墓碑,通過墓碑認識百年前洋人在香港活動以至中國近代史的歷史足跡。當中,革命烈士楊衢雲的無銘墓成為了導遊介紹清末革命志士在香港活動的引子。

  近年,香港也有大眾市民自發組團,根據不同的歷史主題到不同的地方進行考察。前幾年本地就有一批三國歷史的愛好者,三五成團組織到各地觀摩考察,例如尋找官渡古戰場和昔日大都城鄴城的遺址。也有一批廢墟遺址愛好者,以不同的方式在香港本地尋覓各種遺址。2021年在港島赤柱發現的赤柱古道和古橋,就是被一批行山人士和保育團體所發現。

  由此可見,考察之旅是大眾認識和學習歷史的一個良策,可以提升整個城市對歷史文化的關注和人文氣氛。最重要的是,通過身體力行,使學生們對學習歷史有深一層的體會,打破與歷史知識的隔閡。對於增強學生的學習熱忱,相信會有積極的影響。

  ◆ 羅公展恒(資深文化工作者,清華大學歷史學碩士,從事歷史、文化教育工作多年,曾主理歷史文化社交專頁及出版多本文化教育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