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布局基礎研究 開闢新賽道新領域

◆專家表示形成新質生產力,才能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佔據主動地位。圖為理想汽車江蘇常州基地車間,機械手臂進行焊接作業。 新華社
◆專家表示形成新質生產力,才能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佔據主動地位。圖為理想汽車江蘇常州基地車間,機械手臂進行焊接作業。 新華社

◆1月31日,人形機械人攻關團隊科研人員在多模態人工智能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調試機械人。 新華社
◆1月31日,人形機械人攻關團隊科研人員在多模態人工智能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調試機械人。 新華社

  實現前沿引領技術突破 專家:在國際競爭中佔據主動地位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近一段時間受到內地各界高度關注和熱議的話題。香港文匯報記者了解到,農工黨等民主黨派以及多位代表委員擬提交與新質生產力相關的提案和建議,為中國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高質量創新發展建言。專家表示,新質生產力這一原創理論的提出,進一步為中國的創新發展指明方向,未來需要在前沿領域超前布局前瞻性基礎研究,敢於開闢新賽道和新領域,實現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的重大突破,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形成新質生產力,才能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佔據主動地位。◆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凝哲、郭瀚林北京報道

  習近平總書記去年9月考察黑龍江期間,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今年初,習近平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進行的第十一次集體學習中首次全面系統闡釋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內涵,並就如何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提出明確指引,要求「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官方媒體評價,從第一次提出新質生產力,到新質生產力正式寫入中央文件,這個令人耳目一新的原創性概念,不僅指明了中國新發展階段激發新動能的決定力量,更明確了重塑全球競爭新優勢的關鍵着力點。

  依靠科創做強做優實體經濟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眭紀剛在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表示,新質生產力與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的發展戰略一脈相承。中共十八大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共十九大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創新貫穿於現代化建設各方面全過程;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不斷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持續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新質生產力理論的提出,進一步為中國未來的創新發展指明方向。

  當前,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加速演進,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外部環境都與過去大相逕庭。眭紀剛認為,雖然中國創新發展已取得巨大成就,但依然面臨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體制機制障礙、創新體系效率較低等「堵點」,同時,也要防止經濟「脫實向虛」,防止經濟發展金融化、空心化,需要依靠科技創新做強做優實體經濟,將科技創新勢能轉化為發展的新動能。因此,中國發展引擎加快向新質生產力轉換、轉移和集聚,至關重要。

  自主創新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眭紀剛表示,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在發展過程中加快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將創新打造成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同時通過自主創新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真正牢牢抓住未來發展的主動權。「中國在長期追趕過程中,主要通過引進發達國家的成熟技術進行吸收和再創新,然而在前沿科技領域、基礎科學領域,原始創新成果還很少」,眭紀剛表示,如果繼續沿用傳統創新模式,將無法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也無法把握趕超機遇。因此,需要在前沿領域超前布局前瞻性基礎研究和前沿引領技術研究開發任務,敢於開闢新賽道和新領域,實現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的重大突破,培育一批未來產業,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形成新質生產力,才能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佔據主動地位。

  核心是創新 載體是產業

  有觀點認為,新質生產力還停留在概念上。眭紀剛就此表示,事實上,當前新質生產力已有明確具體的內涵,其核心是創新、載體是產業。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期間,兩次提及「新質生產力」時都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緊密聯繫。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而未來產業,則包括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高度重視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釋放出強勁發展動能。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都具有創新活躍、技術密集、發展前景廣闊等特點,關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全局,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