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水集/授人以漁

  新一份預算案推出多項利民紓困措施,力度較去年減半,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希望市民「諒解」,並解釋連續多年財政赤字令特區政府的「派糖」能力受到制約。這是大實話,市民完全可以理解。

  預算案「派糖」其實並非慣例,而是有前設。過去政府每年財政盈餘高達數百億元甚至逾千億元,庫房嚴重「水浸」,有能力大手筆派糖,人人有份,皆大歡喜;三年疫情期間,經濟衰退,民生為艱,亟待援手,因此政府在錄得財政赤字的情況下仍然「應使則使」,助市民渡過難關,包括推出「電子消費券」。

  現在的情況不同。一方面,上個財政年度香港再錄得逾千億元財政赤字,整體財政儲備較高峰期時幾乎減少一半,巧婦難為無米炊,無法再像過去那樣疏爽派糖,這在情理之中;另一方面,香港自去年全面復常通關後,經濟恢復增長,失業率降至疫前的低水平,基本上人人就業。市民的收入有所增加,派糖的緊迫性、必要性已經降低。

  再說,基本法規定,特區政府必須審慎理財,量入為出。當收入減少,支出也要相應減少,如此才能保持財政穩健。

  然而,由於各行業復甦的程度不同,市民受惠的情況不同,今次預算案仍然讓市民嘗到「甜味」,包括寬免差餉、個人薪俸稅和入息稅,綜援金、高齡津貼等派「半糧」等。在巨額財政赤字下,合共派糖115億元,可謂難能可貴,充分體現特區政府對市民特別是基層的關愛。

  說到底,增加市民收入,主要不是靠政府支援措施、派糖,而是靠發展經濟。特區政府加大力度搶人才、搶企業、發展創科、推動「盛事經濟」等等。經濟搞好了,人人有工開,市民的收入自然水漲船高,最終所得實惠理應比單純「派糖」多。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今年預算案「減甜」,其實是為了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努力做大「蛋糕」,共同打拚出一個更美好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