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零售債發700億銀債佔逾半

  圖:會計界人士認為,零售債券為市民提供更多低風險、回報穩定的投資選擇。\大公報記者林良堅攝
  圖:會計界人士認為,零售債券為市民提供更多低風險、回報穩定的投資選擇。\大公報記者林良堅攝

  債券篇/特區政府每年的零售債券發行計劃,頗受投資者關注。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在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公布下個財政年度發債計劃,其中零售債券部分涉及700億元,針對長者的銀色債券佔500億元,餘下200億元為綠色債券及基礎建設債券。陳茂波稱,希望通過發行債券,提高市民對基建及可持續發展項目的「參與感」,及推動債券市場發展。會計界人士稱,零售債券為市民提供更多低風險、回報穩定的投資選擇,也有助提升香港在債券市場的優勢,鞏固金融中心的地位。\大公報記者 周寶森

  特區政府近年銳意推動香港債券市場發展,使到香港成為亞洲區的國際債券中心。陳茂波昨日公布財政預算案時提出,2024/2025財政年度計劃發債1200億元,當中700億元為零售債,銀色債券預算發行規模500億元,綠色及基礎建設債券預算發行規模200億元。他表示,今次預算發行債券,主要希望推動普惠金融,推動債券市場發展,並且提高市民對基建及可持續發展項目的參與感。不過,他強調,發債所得資金不會用於支付政府經常開支。

  每年擬發債千億加強基建

  陳茂波又稱,香港債券發行在亞洲處於領先地位,國際債券發行量在亞洲連續七年排名第一。去年預算案建議將「政府綠色債券計劃」涵蓋的範疇擴至可持續金融項目,並成立「基礎建設債券計劃」。兩項計劃的合共借款上限訂為5000億元,集資所得將撥入基本工程儲備基金,投資於有利長遠發展的項目。這兩項計劃將逐步取代現時「政府債券計劃」。

  特區政府計劃未來五年,每年發債約950億至1350億元,推動北部都會區及其他基建項目,但會嚴守財政紀律,維持借貸在穩健水平,預計在2024/25年度至2028/29年度期間,政府債務與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將介乎約9%至13%,遠低於大部分其他先進經濟體。

  投資者對特區政府發行的零售債券並不陌生,早在2004年便推出「五隧一橋」收入證券化債券,發行規模60億元,是當時有史以來規模最大及首次可供零售投資者購買的證券化債券項目。特區政府恆常化發行零售債券,是由2011年發行通脹掛鈎債券(iBond)開始,當年發行額100億元。截至2021年,特區政府總共發行8批iBond,2021年發行額已加碼至200億元。

  除iBond,特區政府2016年首次發行針對年齡65歲的銀色債券(通稱銀債),發行額30億元,吸引89.31億元資金申請認購;截至2023年總計發行8批銀債。綠色零售債券(通稱綠債)是最年輕的政府零售債券。特區政府在2022推出首批綠債,發行總額200億元。2023年10月再發行第二批綠債,總額同樣是200億元。

  專家:提升債券市場優勢

  對於特區政府未來發債計劃,澳洲會計師公會大中華區稅務委員會聯席主席劉明揚表示,香港債款佔GDP比例只有4%左右,對比其他先進經濟體,香港負債比率很低,所以發債是一個可行選項,同時也為市民提供低風險、回報穩定的投資選擇,亦有助進一步提升香港在債券市場的優勢,鞏固金融中心的地位。致同(香港)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合夥人陳錦榮認為,特區政府發行債券來資助基礎設施投資和長期經濟發展是正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