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廊】憶鄉
朱定寶
這座叫「筀竹」的古村落,猶如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盤山公路蜿蜒,溪水淙淙,常年黛綠盎然,樹蔭四漫,竹韻依依。當車過坳頂,坡度瞬間不存,別有洞天,只見眼前阡陌縱橫,大小土樓點綴其間,繞着田丘緩緩入村,天地豁然開闊,高山盆地,孕育一方人家。山民謀生有道,除了傳統農耕外,代代承襲着穀笪、竹紙、竹編等頗具特色的創收副業。
村中,一棵古桕格外顯眼,粗壯神氣,威武如柱。遠望,似一把巨傘,撐起了大片的蔭涼,也招來了接踵的鄉情。成為村民小聚的場所,更是地標之物,提及「烏桕樹下」,童叟皆知其處。擁有410餘歲高齡的古桕,胸圍3.7米,高16米,樹底下,盤根錯節,疊出各種動物形樣,線條流暢,甚為壯觀。令人驚嘆的是,從歲月滄桑中走來的古桕,竟沒有在山鄉風雨中折枝斷梗。粗壯的枝條,經年爬滿青苔,一派盎然。樹下,一澗小溪淌過,小橋橫架,不規則石塊砌成台階小徑通溪,下到溪裏,蹲在光潔的大石板上,頭頂,便是樹幹橫空,太陽下,閃出圈圈光影,這裏成為村婦浣衣洗菜的好去處,或許常年陰濕,橋欄、溪壩與古樹一起,爬滿綠綠的青苔。沿溪有綠竹和稈蓬,長勢茂盛,蓋過半溪。倚在清幽的橋欄邊,滿滿的一派鄉景攝入眼簾。
橋頭邊,是阿豪叔開的雜貨舖,父親世交,少時常牽父親衣角去那,接過豪叔抓起的一些小零食,就閃到店門口,半蹲着,開始慢慢享用起來。少年時期,缺衣少食,偶得些美味,自然兩眼發光,也就有了欣賞周圍物景的勁兒。第一次看清古樹很是高壯,細瞧,樹葉及大小枝條上,爬着很多青蟲,引來各式鳥兒或繞或停,一條條啄食着,飽餐一頓,嘰嘰喳喳喊個不停,應是正合鳥兒餚味。我不敢停在樹下,生怕一陣大風吹來,樹葉啦啦翻轉,甩下許多大青蟲掉到頭頂。從小到大,一直都很怕那種滾圓的青蟲,頂着兩根觸角,令人毛骨悚然。隨着古桕果實成熟後,這裏成為孩子們的樂園。「偶看桕樹梢頭白,疑是江梅小着花。」白色果籽,滿樹點點,走詩入畫。此時的古桕,掛滿大山孩子的童真和快樂。黃昏到來,放學後的小夥伴們就此打鬧起來,圍在烏桕樹下引螞蟻,撿烏桕籽,有爬樹練膽的,尋鳥窩的,貪玩不知歸,直到暮色降臨。
筀竹原有一所初級中學,坐落在列市坳靠山一隅,開學初,書箱雜物便從大山深處負笈歸至,一棟鋼筋水泥結構的3層教學樓,成為列市坳最具代表性,也最為洋氣的建築。隔壁為直角折形土木結構2層生活樓,1樓學生寢室,2樓老師宿舍,走上木梯進入樓板通道,能踩出帶節奏感的「嘎吱—嘎吱—」聲響。印象中老師們頗具才藝,初中畢業那年的2寸黑白照,則出自語文老師之手。踏出校園側門,橫着一條坑坑窪窪的斜坡土路,左側臨山,半坡處轉角,一堵圍牆把鄉道與小學隔開。右側為落差近20餘米的溪澗,木製土橋架通兩岸。
學校正大門,一條公路貼着小溪彎仄繞過,兩邊,餐館、食雜、藥店、理髮、郵局一應俱全,大小20餘間。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去縣城需要在列市購票點提前買票。車到了,售票員迅速往車門口一靠,筆挺如立桿,吆喝着開始檢票。班車啟動,喇叭咽嘶,揚起的漫天塵土,可以蓋住半街。藥店邊上,這家「王友三」小飯館,在當地格外知名,遠近山民認為整街小炒唯其最佳。「王友三」是這家餐館的老闆名字,背微駝,滿臉笑納四方來客,跟父親很是熟絡。每次去列市辦事,總到他店裏吃午飯,一盤青菜炒肉,一碗筍乾燉肉,一碟香酥花生,外加一兩杯散裝白酒。父親喜歡的,正是這種熟人的味道,邊聊邊啜,便可卸下滿身的疲憊。店裏飄出的美味也讓我記住了這位駝背叔叔,缺衣少食的學生時代,他的名字與肉香聯繫在一起。
每逢寒暑假,家裏運穀笪或賣煙葉,會跟父親一起去列市坳,我喜歡那一碗帶着煤煙味香的缽子飯,配上一小碟五花肉,少時追尋的美味全在這裏。飯畢,父親在閒聊,而我端個矮凳子坐到了店門口,一邊回味美餐,一邊看車來人往,這般場景,已然嵌入了歲月的記憶深處,溫暖於心,清晰如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