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規劃綱要5周年之交通運輸篇】灣區運輸基建蛻變 港速融合「有錢途」
跨境司機見證內地城市管理進步 盼車牌互認吸新血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5年以來,雖然三地飽受疫情困擾,但灣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從未放慢腳步,使區內各城市成功構建各類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駕駛跨境貨櫃車30多年的司機陳文送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他見證了灣區各城市運輸基建的快速蛻變,其間跨境口岸數量增加,分散車流,口岸擠擁問題大為改善;口岸管理亦更專業、高效,「以前不時塞車幾小時,現在一出現車龍,交警迅速到達疏導交通。」他表示,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管理、市容、文明素質都快速進步,「十分支持中央政府大灣區整體規劃,香港只有盡快和大灣區互融互通,互相學習,各行各業才能重新煥發生機。」◆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森
《綱要》勾勒大灣區綜合交通運輸規劃,鞏固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完善大灣區經粵東西北至周邊省區的綜合運輸通道,並以連通內地與港澳以及珠江口東西兩岸為重點,構建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和高等級公路為主體的城際快速交通網絡,力爭實現大灣區主要城市間一小時通達,達至提升客貨運輸服務水平。
口岸軟硬件升呢 增清關效率
見證兩地運輸基建迅速發展的陳文送表示,「疫情雖然重創跨境貨櫃運輸業,但內地口岸管理並沒停滯,而是在硬件、軟件到管理水平都在不斷改善。」他說,過往口岸交通偶有塞車等問題,但隨着兩地口岸建設不斷提升,增加清關效率,最重要的是口岸管理水平也迅速改善。「海關全面更新電腦設備,通關快速透明。各口岸海關定期與貨櫃業工會會面,徵求改善建議,並迅速落實。每逢車龍出現,交警就會迅速到位,指揮交通維持秩序。邊檢亦會相應增減檢關通道。」
疫情期間開通的蓮塘口岸是最佳例子,陳文送印象最深的是,當通關貨櫃太多造成堵塞的時候,口岸海關人員會到場維持秩序,「完全無架子,執法水平文明和人性化。」
每天遊走大灣區城市運送貨櫃,陳文送亦親睹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快速變化,「連清潔工都早已不用掃把,開着超小型電動掃地車清潔道路。手機支付普及,一機在手就能處理全部衣食住行問題。政府公務全部手機程式化,除非特殊情況,都不需要去政府部門排隊處理,用手機程式就能全程完成。」
往返兩地貨量變八比二
疫情三年,加上地緣政治,造成珠三角產業外遷,對跨境貨櫃影響巨大。陳文送表示,幸好香港目前大搞基建,保持香港的競爭力,「現在跨境貨櫃每天主要運送進口水果等產品回內地,再運工程組件回香港。以前往來兩地的貨量旗鼓相當,北上南下的產品各佔一半,現在往返兩地貨量變為八比二,八成是由內地運建材來香港,兩成是香港運貨物到內地。」
陳文送表示十分支持中央對大灣區的整體規劃,「香港要加快融入大灣區,互融互通,人員、物資交流日趨頻繁,跨境運輸需求才會持續增長,我們這行才有前途,各行各業才能在大灣區融合中找到新商機。」
他希望兩地互認機制也推廣到貨櫃業,「香港年輕人難入貨櫃行業,其中一個原因是還要回內地考跨境貨櫃牌,而考內地貨櫃牌照程序繁複,十分難考。其實貨櫃牌完全可以像小車牌一樣免考試互認互換,完全沒必要還要重考。降低入行門檻,跨境貨櫃才容易補充新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