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堂江湖/中國拓高新產業 引領經濟向前\德國波恩大學經濟學博士 沈 凌

  圖:中國的製造業必須由過去的勞動密集型,逐漸走向高科技,為經濟增添動能。
  圖:中國的製造業必須由過去的勞動密集型,逐漸走向高科技,為經濟增添動能。

  過年了,少不了吃吃喝喝。各種飯局是觀察社會不同圈層的良好視角。去年經濟不好,股市尤差,所以大部分時候,大家都是在用各種段子吐槽,排解心中的鬱悶。不過吃吃喝喝的多了,我慢慢發現了一個規律。

  我那些中年生意人的圈子,吐槽的比較多,大多數人覺得錢不像早些年那麼好賺,對於前景比較悲觀。但是,我兒子那些剛入職場的小朋友們,卻信心滿滿,他們這些STEM畢業生被長三角、大灣區的高新企業爭相聘請,起薪點愈來愈高,還互相攀比,弄得我這個快退休的窮書匠害了紅眼病,鬱悶的不得了。

  後來我想,這不正是隱喻了中國正在激烈產業轉型的經濟體嗎?最近20年的高速增長,勞動密集型行業慢慢日薄西山,難以再像以前那樣引領中國經濟高歌猛進,所以我那些從事相關行業的外貿商和生產企業家,都感受到了經濟寒潮。再外加國際形勢變化,發達經濟體要求製造業回歸,對中國產品加稅加壁壘,所以不少生產效率低的企業破產,或者轉移到東盟和其他低成本地區。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是我那些中年商人朋友嘆息的真實原因。

  但是經濟增長從來不是各個行業齊頭並進。在不同階段,不同產業的進步速度不同,這就是所謂的風口。20年來,中國的製造業主要是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為主,他們從雄起到成熟再慢慢衰落和轉移也是大勢所趨。

  跨越中等收入關口

  現在中國的經濟,汽車、高鐵、輪船、大飛機都已經起來了。有些還沒有形成生產量,但是距離批量生產不遠了。汽車出口雖然已經是世界第一,但全球十大汽車廠家,中國只有比亞迪剛剛擠進去。這些產業對中國而言還是朝陽初升,方興未艾,潛力巨大。

  回想20年前,中國剛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的家電不也一樣處於這樣的狀態嗎?這20年來,多少中國家電品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破產倒閉,才誕生了今天能夠傲視全球的絕對領先品牌?未來20年,中國汽車、輪船、飛機、高鐵,難道就不可能複製過去家電的成功歷史嗎?

  我想這,或許是下一代STEM新人能夠在職場意氣風發的原因所在。中國高新技術企業對人力資源的需求極大。如果下一代還想學個外貿金融就像我們這代人一樣,靠幾句外語就撿錢發財,既無可能也不應該。畢竟日本、德國這些發達經濟體是靠高科技產業維持着整體高收入的生活水準。中國想要跨越中等收入,進入高等收入階段,也需要通過大力發展這類行業,別無捷徑。

  與發達國錯位競爭

  當然,這樣的跨越和未來的經濟增長,絕非大道坦途,困難在於兩個方面:

  1)中國高技術含量的新興產業,觸碰了先進經濟體的飯碗,這個競爭就會趨於激烈。一定程度上,是在搶人家的飯碗。這時候還幻想別人對你友善如初,那就太天真了。但幸好中國本身的市場足夠大,中國對東盟、中東、俄羅斯等地區的影響力也足夠強,中國有實力與先進經濟體相對平和的錯位競爭,瓜分世界市場。千萬不要意氣用事,變競爭為對抗,那對中國這樣的新興經濟體,損失無疑大於原有的先進經濟體。

  2)中國經濟內循環發展不夠,那些束縛了市場經濟發揮作用的行政性限價限購限賣政策,阻礙了高科技產業發展紅利外溢到經濟各個階層,使得不同產業冰火兩重天,長期來說難以穩定發展。以德國為例,這樣先進的經濟體,真正有世界競爭力的產業也就是那麼幾個,但是他們整個社會的普遍收入水平都很高,不同產業收入差不大。那就是因為其良好的勞工保護和發達的服務業,把大眾、寶馬這些大企業獲得的技術高溢價外溢到了其他社會階層。要不然,為什麼德國理髮師、廚師、出租車司機這類職業,其產出並不比中國相關人員高,但是收入卻是中國的好幾倍?

  在疫情的衝擊中,中國不少服務業小業主經不住衝擊倒閉。德國政府對餐飲等服務業卻提供大量補貼,讓他們渡過難關。所以雖然通脹高企,但是經濟下滑並不嚴重。另外,德國企業雖然薪水不高,但是工作時間短,休假時間長。只要有了閒暇時間,才能去消費,才能促進服務業發展,才能讓不具備高科技才能的普通人分享高科技企業成長的成果。

  中國經濟增長雖然遠高於日本、歐洲,但是人家不少合理的制度政策還是需要我們虛心學習,取長補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