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前瞻】短期減負惠民生 長遠力谷創科工業

◆業界希望政府長遠做好創科及工業發展,增加香港經濟的內生動力。圖為緊鄰深圳羅湖的「北部都會區」。資料圖片
◆業界希望政府長遠做好創科及工業發展,增加香港經濟的內生動力。圖為緊鄰深圳羅湖的「北部都會區」。資料圖片

◆莊子雄
◆莊子雄

◆盧金榮
◆盧金榮

  外圍政經變數多 商界冀預算案「錢用在刀口上」

  受到外圍環境疲弱,內地經濟放緩影響下,香港去年經濟增長3.2%不及預期,反映疫後復甦有不少挑戰,而今年外圍環境仍有息口高企、美國大選、歐美貿易保護主義、內地經濟復甦情況等挑戰。面對特區政府也正背負逾千億元財赤,「巧婦難為無米炊」,商界對即將出爐的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也不敢有太大奢望,只期望能「錢用在刀口上」,例如資助港企參與更多展覽及活動,及加碼投資一些有助短期「促消費,擴內需」的項目,另也期望再推一次性回饋,如差餉、薪俸稅、租金、公司利得稅寬減等,讓市民及企業有錢可消費及投資,長遠則要做好創科及工業發展,增加香港經濟的內生動力。◆香港文匯報記者 莊程敏

  香港工業總會主席莊子雄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展望今年,外圍環境仍有不少挑戰,例如息口仍然高企、美國大選添變數、歐美貿易保護主義加劇,以及內地經濟復甦情況有待觀察等,但市場情況亦有好的消息,如息率已近見頂,企業目前面臨的緊縮融資環境料獲改善,訂單亦會因買家逐漸售出庫存而增加,內地近期頻密出台政策支持經濟及樓市,股市也有所改善等。而該會亦觀察到香港的整體出口數字自去年10月份以來連續3個月錄得升幅,可算是漸見曙光。

  工總盼資助更多港商參展

  不過他坦言,在全球經濟環境低迷的時候,企業對前景依然審慎樂觀,相信工商業及進出口貿易表現仍然需要一段時間回復至疫情前的水平。他強調商界仍未對前景抱有太大期望,「今年的香港經濟處於穩中求勝的階段,面對地緣政治局勢持續緊張以及環球經濟前景不明朗,不過對比去年對營商環境的展望的確更正面,有不少商家都打算增加投資於業務營運及市場推廣,以推動業務增長。」

  特區政府早前公布預估數據顯示,2023年香港GDP年增長3.2%,低於經濟學家預期的3.4%。對於如何令香港經濟回復穩健,莊子雄表示,特區政府背負逾千億元財赤,商界對即將出爐的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不敢奢望政府能夠「派糖」,他建議政府鞏固香港經濟獨特優勢,例如扶持會議及展覽業,資助港商參與更多展覽及活動,推廣「香港品牌」;以及活化GEM,為中小企和初創企業增加融資渠道,創造條件協助企業自己救自己。

  他續指:「我們亦希望政府大力發展創科及新型工業化,籌劃土地資源例如新型工廈的土地供應,以促進先進製造業的發展。」

  廠商會籲「促消費擴內需」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下稱「廠商會」)會長盧金榮亦指出,雖然香港正在復常道路穩步前行,但各經濟環節的表現參差不齊,企業經營仍面對極大挑戰。廠商會希望新一份財政預算案能夠「把錢用在刀口上」,繼續推行一次性的回饋,包括差餉、薪俸稅、租金、公司利得稅寬減,讓市民及企業有錢可消費及投資。另加碼投資一些有助短期「促消費,擴內需」的項目,例如為銀髮經濟和夜間經濟活動提供「消費券」或優惠券津貼、開發創新旅遊產品如工業旅遊,讓市面回復繁榮提振信心;以及資助業界舉辦本地展覽展銷會等,為內部經濟增長注入動力和支援企業應對挑戰。

  盧金榮續指,長遠而言,亦希望當局做好長遠產業規劃,特別是盡快制定「香港工業發展藍圖」,並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創新機制,令科研供應與企業研發需求能更精準對接,為香港經濟多元、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

  廠商會指,儘管受環球經濟增長低迷、內地經濟復甦力度偏弱,以及香港轉口貿易面對「範式轉移」的拖累,香港出口貿易已逐步擺脫負增長,並有望在未來一段時間持續改善。同時,內需環節將繼續展現韌性並肩負起經濟「穩定器」的作用,預計今年香港經濟增長或會與去年大致持平,廠商會預計2024年香港GDP的增長率為3%至3.5%。

  商會對財政預算案部分建議

  工總

  ◆ 優先改善中小企現金流及優化出口信保措施

  ◆ 檢討印花稅、利得稅,降低GEM上市門檻

  ◆ 建立兼有內地及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基準的交易平台「商品通」,提供以美元以外貨幣計價的商品基準

  ◆ 繼續大力資助會議展覽業及開拓樂齡市場

  ◆ 在CEPA框架下,爭取內地承認香港檢測認證機構資格

  ◆ 推進本地新型工業化

  ◆ 推動循環經濟、香港綠色融資,並強化中小企ESG管理能力

  ◆ 為企業進行碳審計提供更多支援

  廠商會

  ◆ 擴大「新型工業化資助計劃」的適用範圍

  ◆ 制定「香港工業發展藍圖」

  ◆ 打造「香港優勢工業高地」,吸引港商及海外龍頭企業進駐

  ◆ 創建「香港食品產業園」

  ◆ 構建需求導向的創新機制

  ◆ 優化創科基金的撥款機制

  ◆ 允許非大學的民間科研中介機構擔任「申請機構」

  ◆ 支持業界發展「港版中試」,提升香港在國際科研價值鏈上的地位

  ◆ 加大力度提振內需,推行一次性的回饋,例如差餉、薪俸稅、租金、公司利得稅寬減等

  ◆ 推動加入更多區域性的多邊自由貿易協定

  ◆ 助力發展工業旅遊

  ◆ 持續點亮夜間經濟

  ◆ 推動中小企低碳轉型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莊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