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把脈】影視配合教學 加強文化認同

◆ 《長津湖》劇照 資料圖片
◆ 《長津湖》劇照 資料圖片

  電影教學是一種富有趣味性和感染力的教學方式,可以有效地將知識和情感教育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同時,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是高中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中「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主題,課程指引提及學習時須「了解國家和世界近百年的主要歷史發展和重要歷史事件」。因為良好的影視作品素材,可以配合學與教,提升學習成效。

  特別是,本科可以利用電影來了解複雜的中國近代歷史發展和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探討。例如肩負中國史上電影票房冠軍的《長津湖》,是一部以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中的長津湖戰役為背景的電影。特別之處是抗美援朝戰爭作為1949年建國後,第一次對外的大型戰事,同時亦是共和國時期中美關係第一次明確的交匯點,通過這部電影,我們可以深入了解中國近代重要歷史事件。

  在電影中,展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英勇和頑強。在極寒嚴酷的環境下,志願軍憑藉鋼鐵意志和英勇無畏的戰鬥精神,扭轉了戰場態勢,為長津湖戰役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這反映了中國人民在民族危機時刻的團結和勇敢。此外,電影還展現了戰爭中的人性光輝。在殘酷的戰爭中,志願軍官兵展現了深厚的愛國情懷和人性光輝。他們面對生與死的考驗,捨生忘死、前仆後繼,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祖國的邊疆。

  電影也反思了戰爭的殘酷及和平的珍貴。長津湖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電影通過呈現戰爭的殘酷和慘烈,引發觀眾對和平的珍惜和思考。

  除了這一套經典之外去年度亦有不少合適公民科的電影推薦,以加強對國家的認識。例如在「傳統中華文化的特質」課題中,全國廣受歡迎的《長安三萬里》講述了中國唐朝時期的詩仙李白的故事,展現了盛唐時期的繁華與輝煌;而《中國青年:我和我的青春》則以三代青年人的視角,展現了不同時代的青春奮鬥故事,亦是回應「人民生活的轉變與綜合國力」課題的好材料。從中了解到中國在不同階段中,推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規劃與建設,加深對中國歷史發展的認識。

  在此特別一提,在利用電影教學時,需要選擇適合學生年齡和認知水準的電影,確保電影的內容和學科緊扣,配合電影導讀及老師解說,可以對理解電影,能夠起到正面的作用。此外,教師需要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將電影和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提高教學效果。

  ◆ 洪昭隆 中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