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富:文學翻譯架起中法文化交流橋樑

◆馬爾梅松城堡博物館藏畫:《在若弗蘭夫人沙龍裏誦讀伏爾泰的悲劇〈中國孤兒〉》
◆馬爾梅松城堡博物館藏畫:《在若弗蘭夫人沙龍裏誦讀伏爾泰的悲劇〈中國孤兒〉》

◆《無限頌·談藝術》  劉成富/吳雨晴 譯
◆《無限頌·談藝術》 劉成富/吳雨晴 譯

◆莫言《紅高粱家族》法譯本
◆莫言《紅高粱家族》法譯本

◆余華《文城》法譯本
◆余華《文城》法譯本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中國和法國是東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文化交流歷來繁盛。其中,文學翻譯如何跨越語言藩籬,為中法文化架起溝通橋樑?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成富認為,文化是平等多樣的,文學翻譯如同一面鏡子,可以照見不同文化,也能照見我們自身。而身處當下的大變局中,透過文學翻譯,我們可以向世界展示一個更加客觀真實、可親可愛、可知可感的中國形象。 ◆文:草草 綜合中新社報道 圖:網上圖片

  最早被譯介的是中國古代戲劇

  劉成富說,法國堪稱「文學的故鄉」,巴黎的先賢祠裏供奉了數十位偉人,其中有不少文學家,如伏爾泰、盧梭、巴爾扎克、雨果等。中法兩國地處歐亞大陸兩端,相距遙遠,但彼此文化交流歷史悠久、成果豐碩。 「在促進交流方面,文學翻譯的力量是巨大的,譯者和他們翻譯的作品,對中法文學界的交流起到橋樑紐帶的作用,增進了兩國文化交流,讓兩國民眾更好地理解、尊重彼此文化。」

  追溯中法間的文學翻譯史,劉成富介紹道,最早被譯介到法國的文學形式之一是中國古代戲劇。「最早譯介中國戲劇的漢學家,是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馬若瑟。19世紀初,法國漢學從傳教士漢學發展成為專業漢學,法蘭西公學院教授儒蓮在重譯《趙氏孤兒》時,彌補了馬若瑟譯本中唱詞和唱腔翻譯的不足。而19世紀末,隨着中文版《茶花女》的問世,大量法國名著被翻譯到中國,對中國讀者產生了影響。」

  中國文學成功「出海」

  近年來,中國文學作品不斷成功「出海」,這一現象在法國亦有體現。「法國有歷史悠久的漢學傳統。法國有很多家對東方文化感興趣的出版機構,對中國文學的發展動向把握得也十分精準。」劉成富說,「2010年的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法國每年出版中國當代小說的數量要比英語國家多兩至三倍。1988年,法國文化部邀請了陸文夫等多位作家赴法國訪問。法國出版界也開始將目光從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等人轉向活躍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作家,同年出版的《中國短篇小說集》以1978年為起點,聚焦中國當代文學。」

  他又介紹道,莫言是法國讀者最為熟悉、關注的中國當代作家之一。「從2012年10月公布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名單,到當年12月莫言赴斯德哥爾摩領獎,法國媒體圍繞莫言發表了100多篇報道。余華、閻連科也是法國讀者頗感興趣的作家。早在1994年,余華就憑藉《活着》引起法國讀者的高度關注。2006年,閻連科進入法國讀者的視野,尤其是2014年獲得卡夫卡文學獎之後,法國媒體給予了他更多關注。畢飛宇、池莉、韓少功、賈平凹、劉震雲、蘇童等中國作家在法國文壇也佔有一席之位。 」中國當代小說亦逐漸虜獲法國普通讀者的心,「法國圖書銷售網Fnac總結了最暢銷的193部中國小說,前20部中有13部是當代小說。不少知名作家擁有了固定的粉絲群,譬如余華的《兄弟》纍計銷量達5萬多冊。這些都是中國文學『出海』的成功案例。」

  法國作家珍視東方智慧

  當前的世界,文明衝突和融合並存,文學翻譯能夠發揮何種關鍵作用?「文學翻譯將一種語言轉換為另一種語言,有助於促進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溝通,增進國際友誼和民間交往。當今世界正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們可以從文學和翻譯的角度,向世人展示一個客觀真實、可親可愛、可知可感的中國形象。」

  劉成富說,中國書法、繪畫、道家和儒家思想,一直被法國作家視為東方智慧。「我曾在南京接待過法國哲學家雅克·德里達。在這位解構主義批評家的身上,我看到了『他者文化的情結』,看到了他為文化多元化所做出的巨大努力。20世紀初,法國詩人聖-瓊·佩斯第一次來中國時,總感到自己是『異鄉人』,但他慢慢適應了中國環境。在《阿納巴斯》中,詩人在中國西部的戈壁灘牽駱駝人的眼裏看到了他自己。法國作家馬爾羅是中國共產黨的同路人,他通過《人的命運》《征服者》等小說,熱情地歌頌了中國共產黨人積極的樂觀主義精神。前幾年,我與我的研究生合譯菲利普·索萊爾斯的《無限頌》,發現索萊爾斯對《易經》、宋徽宗的繪畫給予了充分肯定。亨利·米蕭的《一個野蠻人在亞洲》更是顛覆了西方人對東方人的認知,尤其是對『文明人』與『野蠻人』關係的認知。可以看出,中國文化在這些法國作家的心目中具有崇高地位。他們在中國智慧中獲得了啟迪,汲取了力量,同時為中國形象在西方的正面宣傳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而法國文化亦有着豐富的內涵,其浪漫的情調滲透在文學、繪畫、雕塑、音樂、建築裏。「比如,在《紅色巴西》中,讓-克利斯托夫·呂芬站到了拉丁美洲印第安人那一邊。我曾經給這部作品寫過序,在文化觀方面,我與作者的視野融合到了一起。我想通過對這些作家的研究來告訴人們,文化沒有所謂的『先進』與『落後』,文化是平等、多樣性的,世界是多元化的。文學翻譯就是一面鏡子,可以觀照法國社會,同時也能讓我們從中觀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