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豬龍」動物原型是熊非豬

◆紅山文化「玉雕龍」,被看成是「以玉事神」的器物。 郭大順供圖
◆紅山文化「玉雕龍」,被看成是「以玉事神」的器物。 郭大順供圖

◆英國劍橋大學菲茨威廉博物館館藏紅山文化玉熊人。 郭大順供圖
◆英國劍橋大學菲茨威廉博物館館藏紅山文化玉熊人。 郭大順供圖

◆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塚1M23出土的龍鳳玉珮。 郭大順供圖
◆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塚1M23出土的龍鳳玉珮。 郭大順供圖

  紅山文化的主要元素之一,牛河梁遺址曾出土的「玉豬龍」被看成是最早龍的雛形。紅山文化專家郭大順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就多次撰文,力求揭開「玉龍」謎團。他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與研究顯示,紅山文化與「熊」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故而「玉豬龍」的原型與「熊」聯絡更緊密,因此應更名為「玉熊龍」更為貼切。

  熊崇拜傳承更清晰

  「我們最早時曾一度推定,紅山文化的玉雕龍其原型來自於與人類生活關係最為密切的動物——豬。」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牛河梁遺址出土了完整的熊下顎骨,有學者提出「紅山文化有熊崇拜」,並與黃帝「號曰有熊氏」相聯繫。「我們聯想到以各類神化動物為主要題材的紅山文化玉器中是否也有熊的形象呢?」郭大順從熊崇拜與動物合體玉器兩個視角的考古發現,提出了將「玉豬龍」修正為「玉熊龍」的歷史依據。

  在目前全球可考證的紅山文化遺存中,已出土有玉石質熊、泥塑熊和熊的遺骨。郭大順認為其中兩件玉雕的熊形象最為重要,一件為1979年出土於牛河梁遺址的雙熊首三孔梳背飾,其兩端為圓雕熊首,選用了紅山文化中極為罕見的灰白色間大塊黑斑玉料。另一件為英國劍橋大學飛茲威廉博物館收藏的玉熊人,是一坐立人頭頂一「高冠」,冠形如前肢向上舉起、頭向上仰的「熊」。作為紅山文化中唯一可見的人與動物合雕玉器,顯出紅山先民信奉的人與熊合體神以及熊的特殊地位。

  玉雕龍為單一墓葬的最高葬器

  「熊題材在紅山文化的至尊地位,在牛河梁女神廟遺址內也得到充分驗證。」郭大順提到曾於牛河梁遺址女神廟中出土過泥塑熊的下顎殘件,最近在對一個塗有白彩的獠牙泥塑加固時,意外發現其中就包着一顆真的熊獠牙。「雖然是作為陪襯祖先神的動物神,但仍被先人作為祭祀對象來供奉。」再向前追溯,與紅山文化淵源頗深的查海-興隆窪文化已有熊題材出現。出土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林西縣白音長漢遺址的一件距今7,000年的石熊首,則與出有玉玦的墓葬比鄰,「這都顯示出原始信仰已具一定進步性,而熊崇拜為其中重要組成部分。」

  將豬與熊的特徵作細緻對比——「豬耳寬而扁薄,耳尖,而熊耳短而肥厚,直立,耳圓或尖圓。豬眼睛都為梭形,而熊眼圓。」郭大順認為,紅山文化出土玉龍的首部大多符合熊的特徵。他同時認為,這類玉龍不少為外緣切開,內緣相連,稱「環體龍」較為合適。

  環體玉龍,是紅山文化玉器中發現數量較多的造型之一。玉是紅山文化中禮制與權力的最高象徵。而從目前對墓葬的發掘考證中看,玉雕龍是懸掛在胸前的。「在紅山文化墓葬中,位置在胸部的玉器往往是級別最高的。」且功能也不僅是裝飾,更具有「神器」性質。特別是在目前已知的20餘件環形玉龍中,都採用了圓雕技法,突出頭部而全身光素,呈現出驚人的一致。郭大順由此判斷,它們應是紅山文化玉器的一種定制,並對其他紅山文化玉器有所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