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棚閒話:衣袋的趣味

  青 絲

  商場裏看到一個媽媽在給兒子買新衣褲,小孩嫌棄褲子外側兩邊有作為裝飾的口袋,哭鬧着不肯試穿。我走遠後忍不住感嘆,現代社會的文化日益多元,審美趣味的差異化也顯而易見,猶如一個滴答作響的時鐘,不斷提醒着人們,許多舊有的景象和意趣,已成為了過去。

  我幼年縫製或購買衣褲,口袋肯定是一個重要考量,數量越多越好。因為小孩子要裝的東西多:零食、紙畫片、玻璃球、鑰匙、削筆刀……過去對於許多經歷過物質匱乏的小孩子來說,口袋就代表着一種夢想式的生活——希望能像日本動畫片《哆啦A夢》裏的機器貓一樣,可以隨時從四次元口袋掏出各種想要的物品。我以前每次穿上冬裝,內心總會有一種難以抑制的欣喜和興奮感,上上下下的口袋,雖然無法實現童話式願望,但也不時會給人帶來意外驚喜——偶爾會像變魔術一樣,從口袋的邊角旮旯發現一點之前遺漏下來的零食,或一枚硬幣,心情也隨之立即轉換。

  成年後,我特別喜歡牛仔褲的一個原因,就是口袋多。除了前後四個大口袋,還很貼心地保留了一個裝懷表的小口袋,用來放單片的鑰匙,或者放幾個乘公交車用的硬幣,都很方便。遇到手無處安放的時候,把手插到牛仔褲口袋裏裝酷,青春的虛榮,也能得到必要的安慰和滿足。很多看起來奇奇怪怪的行為儀式,其實也是人的情感需求的一部分,是一種快樂的來源。

  不久前熱播的劇集《繁花》,很真實還原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服裝潮流:那時候,各地的人不論貧富,夏天穿T恤和襯衫,胸前都有一個口袋,遇到須記下他人的傳呼機或電話號碼,可隨時從口袋裏掏出筆和通訊錄。那種場面,與清末小說《恨海》很相似:「那洋人便在衣袋裏取出洋紙、鉛筆,畫了許多洋字。」可是到了近年,T恤和襯衫的胸前口袋都不約而同地消失了,我有一個上了點年紀的朋友,經常為了找帶有胸前口袋的老款T恤,跑很多地方都買不到。或許口袋給現代人帶來的效益正在遞減,被視為帶有審美價值的概念也在慢慢消失。

  我早些年在外面工作,發現一些年輕同事穿的西裝,從買回來後,出廠時就被縫死的口袋竟然從沒有拆開過。我大感詫異,年輕同事卻不以為然,認為西裝口袋反正又沒有什麼用處,不拆開還方便熨燙,顯得挺括。因為現在不用帶現金就可以實現「一支手機走天下」,家裏的大門也可以換成密碼鎖或指紋鎖,無須再用鑰匙,每天沒什麼需要隨身攜帶的東西,口袋大多數時候就是個裝飾。這些全新的生活形態,悄然重塑了許多人的思維,口袋的作用被淡化,也令我曾有過的審美記憶,正在逐漸褪色成為一幅時代的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