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裏的文明之史前篇(下):虛擬三維技術首次解碼「紅山漢子」

◆紅山先民頭骨復原步驟圖。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紅山先民頭骨復原步驟圖。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樊聖英在馬鞍橋山遺址清理遺址遺存。 受訪者供圖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樊聖英在馬鞍橋山遺址清理遺址遺存。 受訪者供圖

◆文化中心區已經探明十餘個考古點位。
◆文化中心區已經探明十餘個考古點位。

◆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俯瞰圖(紅圈)。這是發掘第一個玉雕熊的地方。
◆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俯瞰圖(紅圈)。這是發掘第一個玉雕熊的地方。

◆考古工作者在野外考古期間做植物種子浮選工作,為測年等考古研究做準備。 受訪者供圖
◆考古工作者在野外考古期間做植物種子浮選工作,為測年等考古研究做準備。 受訪者供圖

  科技助力復原考古文物

  在現代科學考古技術的加持下,一代代考古人抽絲剝繭探尋人類起源,而神秘的紅山文化也逐漸被揭開面紗。就在最近,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香港文匯報獨家披露了一項剛剛獲得階段性成果的科技考古項目,他們運用三維技術首次根據出土頭骨復原出了一尊男性紅山先人的容貌。穿越數千年,這一突破將讓人們一睹紅山先人最接近真實狀態的樣貌。而隨着考古人員不懈地研究和發現,紅山文明是什麼?它來自哪裏,去向了何方?三大終極哲學問題的答案也逐漸清晰了起來。 ◆香港文匯報 記者 于珈琳 遼寧報道

  從一塊保存尚好的紅山先人頭骨,到科學地復原一個容貌細節豐富的古人類頭像——計算機顱骨面貌復原技術是當下考古界研究應用的熱點。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部負責人李海波作為牽頭人,全程參與了自2023年以來該院與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共同開展的紅山先人頭骨復原項目。他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經過近2個月加班加點的技術處理,這尊紅山先民頭像的復原效果可謂「達到最接近真實」。與此前廣為人知的根據紅山女神像而復原的紅山女性形象不同,此次披露的復原像是第一次在真實紅山先民頭骨基礎上進行的復原。「由於年代久遠,能夠得到像這個男性頭骨保存不錯的情況實屬萬幸。」

  遺存出土紅山先民服飾

  從顱骨復原人像是一項以顱骨為基礎,以面部軟組織厚度為依據,結合人類學、解剖學等相關學科,科學地重現顱骨生前容貌的科研工作。此次復原的男性頭骨來自於距牛河梁遺址核心區約80公里的遼寧朝陽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目前可以確定是男性,年齡在25至30歲之間。」李海波提出,根據目前復原的容貌形象,這一男性具有典型的北亞蒙古人種特徵,「扁平後腦勺,眼角內眥,面部平扁,鼻樑不高,鏟形門齒。」他介紹,項目組是在對顱骨進行體質人類學的測量和形態觀察基礎上,科學得出了顱骨的人種、性別、年齡的鑒定結果,再結合鑒定結果分析總結出顱骨五官及容貌上的細節,其中充分考慮了眼睛、皮膚和頭髮等部位的顏色。

  「三維技術虛擬復原顱骨的生前容貌,涉及到人類學、解剖學、計算機、藝術等多方面的知識,與傳統的雕塑復原法相比,具有科學性強、復原效果好、復原效率高的特點。」李海波介紹,未來將持續致力紅山古人類的容貌復原工作。記者還從多渠道獲悉,目前遼寧出土的紅山文化遺存中,就有當年先民使用的服飾,特別是還出土過可分辨出左右腳的靴子殘片等。「下一步我們想根據復原的紅山先民形象,做成立體式的泥塑文創產品,讓紅山先民穿上當時的各季節典型服飾,為大家呈現更豐富的紅山文化。」

  農耕和漁獵文明並存

  早在1985年,考古工作者通過碳十四年代測定就確定了紅山女神頭像的年代。如今,廣泛運用動植物考古、食性分析、鍶同位素分析、碳14測年、微痕分析、計算機三維技術等多學科先進手段,從紅山文化遺址的生業模式、遺蹟絕對年代、遺物製作工藝等考古結果分析,一項旨在走近「紅山生態」的古人類生活與自然環境研究工作正在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進行。

  「比如,我們運用技術手段對人與馴化動物的骨骼分析,可以看到當時是農業文明與漁獵文明並存,但這兩種生存方式的佔比還是未知,有待研究。」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樊聖英在一項關於馬鞍橋山遺址出土碳化植物遺存的研究中發現,這些紅山文化早期的遺址遺蹟中,呈現出了鮮明的農業社會的印記,「通過對111份浮選樣品的研究比對,我們發現這一時期的農作物以黍為主,也有少量粟的發現。」同時,在對馬鞍橋山遺址出土的22例骨骼的碳氮同位素分析中得出,其中紅山文化人骨4例、採集的7,000多年的人骨1例,以及5例紅山時期的豬骨,另有鹿、鳥、草兔等。

  「這說明,先民的食物基本以粟類食物為食,家豬的飼養也非常依賴粟。」由此,樊聖英為我們描繪了一個遠古人類生產生活圖景:在自然環境優於如今的紅山文化早期,在茂密的溫帶闊葉林中,紅山先民已經能夠從杏、桃等果樹中獲得食物,同時這一時期社會生產力獲得大發展,農業生產得到極大提高,社會人群也出現了長期穩定居住、生產和生活的狀態,證明了紅山文化社會正在經歷複雜化發展過程。

  至於網上自媒體稱紅山文化發掘出坩堝,意味着中國先民在新石器時代便已掌握金屬冶煉技術的傳言,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員表示,坩堝的發現或許存在遺址疊加的問題,即紅山文化與青銅時期遺址相重合,「但仍需進一步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