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擴闊稅基應主要着眼新經濟


  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昨日抵港考察調研,帶來中央對香港的慰問和關懷,他表示此行是實地了解香港經濟發展、地區治理等情況,將與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謀劃香港新階段新發展。適逢本港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將於下周發表,面對巨額財赤,各界尤其關注政府對加稅的取態,連日有不同團體提出各種意見,香港稅務學會昨日呼籲全面檢討香港稅制及研擴闊稅基。

  香港天然資源匱乏,過去一直依靠簡單低稅制吸引外來投資取勝,財政收入主要依靠利得稅、地價收入、印花稅、薪俸稅及投資收入這五項,2022至2023財政年度依次佔總收入的28%、11.2%、11.2%、12.8%和15%,總計近八成;若非地價收入佔比暴跌,總佔比還會更高。因此,一直有意見質疑本港庫房過度依賴土地相關收入,市況轉差時財政收入穩定性不足。

  目前香港進入建設高峰期,財政收入必須維持穩健和可持續,各大團體於是紛紛提出開徵新稅,例如澳洲會計師公會提出開徵「碳稅」,有立法會議員提出「糖稅」。香港稅務學會並非首個提出擴闊稅基的討論,過去社會上亦不時有聲音促請政府加以考慮,香港總商會日前亦建議政府全面檢視引入稅基廣闊的稅項,包括向非本地供應商開徵3%至5%數碼服務稅,這些都無可厚非,值得研究,惟需因應香港特性,慎守「簡單」原則。

  至於稅務學會提出商品及服務稅,過去社會上曾有大量討論,不乏反對聲音。該稅項與零售稅均屬消費稅,在生產和分銷的過程中逐步徵收,最終會由消費者負擔,實質上是將所有人納入稅網,徵收殊不簡單,並對綜援和低收入家庭帶來難以預料的壓力,和現時稅務原則大相逕庭,亦不符現時致力刺激零售消費市道的政策目標,增設此稅必須慎之又慎。

  事實上,針對傳統經濟增設稅項實屬不易,應循序漸進,以免誤傷元氣。全球逐步進入數碼世代,跨境電商、虛擬貨幣等大行其道,交易額數以萬億元計。然而新經濟的稅務規則和義務模糊不清,很多稅項應徵未徵,並令傳統商業盈利和稅收大量流失,對稅基的侵蝕遠超想像。政府與其為新增稅項大傷腦筋,不如認真着眼新經濟完善稅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