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預算案建言】創新開源思維 善用科技節流
邱達根 立法會議員
自疫後復常後,本港經濟復甦步伐未及預期,尤其消費及投資市道呆滯,政府財政趨向緊絀,備受社會關注。今年一月,筆者向財政司司長遞交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的建議書,針對特區政府財政狀況的可持續性,提出開源和節流兩方面的意見。
為長遠開闢穩定的收入來源,筆者支持展開關於開徵消費稅的討論。現時五項主要的政府收入之中,地價收入、印花稅和投資收入均容易受周期性影響。引入消費稅除了拓闊稅基,也有助政府獲得各行各業的實際營業數據,有助日後制定「更貼市」的工商政策。
開發小島沙灘作旅遊景點
雖然增加政府財政收入至關重要,但筆者反對加徵利得稅和薪俸稅。提高稅率會削弱本港競爭力,加速企業及人才外流,恐怕釀成「因加得減」,得不償失。
此外,筆者也反對向離境北上的香港市民徵收陸路離境稅,因為此項措施明顯違反大灣區融合的政策大方向,措施亦鼓勵市民北上後逗留更長時間,以減低平均出行成本,最終可能導致消費力外流的情況更加嚴重。然而,政府可考慮開徵「陸路重複離境稅」,針對單日往返陸路口岸3次或以上的過境人士,以打擊水貨活動。
為提振消費市道,政府應着眼於營造良好消費氛圍,鼓勵商家改善服務質素,提升產品性價比,從而釋放本地消費潛力和吸引更多旅客。相反,推出新一輪消費券或任何「派錢」計劃未能從源頭解決問題,甚至會加劇政府財政緊絀的狀況。
筆者建議當局可善用離島資源,開發更多小島和隱世沙灘作旅遊景點,做好交通配套規劃,打造全新度假勝地及主題旅遊活動,發揮離島經濟效益。此外,當局也可重新招標石澳水上活動中心,改為遊艇泊位或遊艇俱樂部等用途,增加商業吸引力。
節流方面,筆者建議重新討論強制性醫療保險制度。當局可規定年收入超出指定金額的市民參與強制性醫保計劃並供款,讓他們轉向私營醫療服務,減輕公營醫療系統所承受的財政壓力。
考慮縮減公務員隊伍編制
上年施政報告提出推動數字政府及智慧城市「百項方案」,包括利用區塊鏈技術和人工智能為公共服務提速提效。現時港府又推行「資源效率優化計劃」,要求各政策局和部門每年扣減1%經常性開支,但節流力度實嫌太輕。隨着「智慧政府」各項便商利民的措施逐步落實,筆者建議政府善用科技,壓縮人手需求,進一步控制薪酬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一個例子是世界各地不同行業的經驗已經證明,現今人工智能技術足夠成熟以改善業務流程。上年高盛便出版研究報告,指出最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工作是行政支援、法律、建築與工程。當局可趁機審視所有政府崗位,辨認適合以人工智能技術輔助或替代之工作內容,並設計合適的科技方案,令公務員能專注於更複雜和高附加值的工作,同時長遠縮減公務員隊伍編制。
最後,當局可全面檢視政府設施及建築物的使用率,例如啟德體育園各主要設施預計可分階段於2024年年底前竣工,在此情況下,政府可研究對其他體育場館如伊利沙伯體育館的使用率的潛在影響,並考慮將其拆卸及將土地轉作私人住宅用途,以增加賣地收入。
過去幾年間,特區政府在防疫抗疫及為穩住經濟而推出逆周期措施等,導致支出增幅遠超同期收入增幅,不過整體財政狀況尚算穩健。展望將來,當局將推展多項大型基建工程項目,以及繼續落實諸如《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等長遠策略。當局必須未雨綢繆,為未來發展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