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助童學】天籟薰陶劏房童 樂奏樂韻展才華

◆韻怡在課堂上學習巴松管。
◆韻怡在課堂上學習巴松管。

◆狹窄的劏房環境,無阻韻怡在音樂世界自由探索。
◆狹窄的劏房環境,無阻韻怡在音樂世界自由探索。

同助童學丨音樂感染劏房童 樂奏樂韻展才華
同助童學丨音樂感染劏房童 樂奏樂韻展才華

  獲機構幫助免費學巴松管 暢遊音樂世界渾忘身處蝸居

  【編者按】給他們一點幫助,還社會更多希望!教育是每個孩子追逐夢想的起點,對於社經條件較差的基層學童來說,在課堂學習以外,往往需要更多課外支援豐富其體驗,才能充分激發他們的潛能。

  在最新公布涉及全球80多個經濟體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2022」中,香港在「教育平等」表現高居全球第二,除了優質學校體制及師資,更有賴不同社會機構及教育有心人的支持。香港文匯報由今日開始報道多個有經濟需要學童獲慈善團體和志願者提供免費學習支援的故事,述說他們如何在生活環境的挑戰中發掘才華,點燃希望。

  狹小的劏房中,不時會傳出稚嫩可愛的歌聲和悠揚的音樂,當中動人的旋律和歌詞傳達着對生活的渴望和對美好未來的期盼,這種神奇的感染力,讓人自然地寬快起來。今年9歲的韻怡,是慈善團體——音樂兒童基金會的受惠孩子之一,透過機構的幫助,她免費學習巴松管及唱歌已經三年;性格一貫內向的她,和記者談音樂時,竟未見腼腆,眼裏卻滿有神彩,不難發現,小女孩已經找到屬於自己的廣闊的天地,在音樂的世界,她可以自由探索,忘卻生活的侷促。◆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陸雅楠 圖:音樂兒童基金會供圖 

  韻怡和父母住在深水埗一間約百呎的劏房內,平時玩耍和學習都得在窄小的空間中進行。韻怡很小的時候已非常熱愛音樂,對巴松管情有獨鍾,媽媽想送女兒去學音樂,「但學費對我們這樣的家庭來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即使是二手樂器(巴松管)也要數萬元一個。後來在參加教會活動時,我們得知了音樂兒童基金會的計劃,知道有這樣的機會,很想讓女兒去嘗試一下。」最終,韻怡成功加入了賽馬會音樂兒童果子計劃三年,如願學習巴松管,也參加了合唱團。

  生病拒缺課 做完功課上樂器班

  接觸了音樂後,韻怡有很大改變。媽媽表示,韻怡不喜歡做功課,總是非常拖沓,有一次韻怡生病了,而且有很多功課未完成,那天剛好要上樂器班,只剩下半個小時就要開課了。媽媽告訴女兒,「如果功課做不完就無法去上樂器班了,你今天不舒服,不如請假一天。」然而,韻怡非常堅持,在半個小時內高效地完成了課業,並催促媽媽帶她去上課。讓媽媽感受到了女兒對音樂的堅持和熱愛。

  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當日,韻怡一直表現害羞,但一談到她最愛的音樂,眼神就閃亮起來。現場的義工問她有否認真排練即將在黃金海岸舉行的聖詩表演時,韻怡立刻獻唱了一首歌曲,並自豪地表示:「我只花了三四天的時間就完全背下了歌詞啦!」媽媽笑望女兒說:「如果你在溫習默書時也能有這樣的速度,我就不用為你的學業擔心呀!」

  在家唱歌紓壓 音樂激發上進心

  韻怡表示,在家會唱歌,用音樂來紓解學習壓力。由於要爭取時間上樂器班,讓她努力克服不太喜歡的學習任務,成績也逐漸提升。這讓媽媽深切體會到音樂如何激發韻怡的上進心,也讓母親十分感動,「即使在疫情期間無法到課室練習樂器,韻怡仍會自動自覺在家學習複雜的樂理知識。現在她能夠認出不同的樂器,並了解它們的特點,每當她向我介紹一種新的樂器時,我感到這些年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韻怡媽媽稱讚音樂兒童基金會的計劃為孩子提供了許多表演平台和機會,「每年所有的孩子至少有一到兩次上台表演的機會。我是女兒的忠實粉絲,每次她的表演我都會親自到場欣賞。我至今仍然記得她第一次站上舞台時,我內心的感動。」看到女兒在一次次的表演中變得愈來愈自信,現在她在學校也更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華,變得更加開朗,結交了許多新朋友,韻怡媽媽欣慰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