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規管裝修業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消委會統計過去7年共收到超過1,200宗有關家居裝修的投訴,涉及總金額高達2.7億元。家居裝修不但涉及費用金額大,且具備一定的專業性,消委會調查發現平均每5位受訪者就有1人曾與裝修公司發生糾紛。香港缺乏專門法律和專門機構規管裝修行業,亦沒有發牌或認證制度,令消費者難以維護自身權益。政府應積極回應消委會提出的多方面建議,包括設立標準合約條款和裝修資金託管制度,令裝修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裝修是市民安居必須的開銷,且涉及的金額不菲。在消委會接獲的投訴中,平均每宗金額高達23萬元。同時,裝修屬於明顯的信息不對稱的消費:消費者一般是「外行人」,十分依賴裝修公司和裝修師傅的判斷和意見,不容易甄別裝修質量的優劣,而一旦消費者遇到失實陳述等不良營商手法,往往在工程展開或完成後才發現,即使提出索償亦十分困難。因此在消委會所有投訴個案中,有六成多的個案可以成功解決,但裝修行業的個案卻僅得兩成多成功率。

  要改變裝修行業的亂象,消委會提出多項具體建議,歸納起來,可以循設立認證制度、訂立標準合約以及推行資金託管三方面來完善。

  香港現時沒有專門的機構和法律來規管裝修行業,但參考其他行業的經驗,可以建立行業自律和認證制度,來提升消費者的信心。裝修業界可以為下屬的公司設立一個優質服務認證制度,同時對提供服務的監工、裝修師傅發牌,讓消費者容易甄別服務的好壞。在部分消委會接獲的投訴個案中,就有裝修監工被發現根本沒有裝修經驗,事後其裝修的工程更出現漏水等問題。

  設立標準合約是消委會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消委會分析了包括內地、英國、新加坡、美國紐約等地的做法,發現大部分地區均有強制性或標準合約條款。現時香港逾六成裝修公司沒有提供詳細報價單,其合約也是各家公司不一樣,例如部分公司未有提供物料單價或項目價格的計算方法,亦沒有詳細列明每一個項目的材料規格,只是籠統列出價錢。一旦事後發生糾紛,消費者想索償往往是「口同鼻拗」、不得要領。

  長遠而言,消委會認為應該研究設立裝修資金託管制度,確保款項妥善用於裝修當中,減少款項被挪用的機會。採取這做法可能要改變現時行業運作的習慣,因為現在裝修公司一般在收到客戶首期款後才開工,用來買料和支付工人工資,一旦這些資金被第三方監管,如何運用需要訂立一個可操作的流程。因此要設立行之有效的資金託管制度,必須配合有效的爭議解決機制,同時參考其他地方的成功經驗之後才能執行。

  消委會的統計顯示,現時裝修行業存在服務質素參差、缺乏監管、資訊不透明等問題,這種狀況亦打擊消費者對行業的信心,長遠會壓抑這方面的消費意慾。因此,行業積極配合政府完善監管機制,不僅有利於市民建設一個舒適美滿的家居,亦有利於改善裝修行業的整體形象,是一個雙贏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