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煙雨】何須神獸辨曲直 自有法律在人心

◆ 展出於甘肅省博物館的銅獬豸。 資料圖片
◆ 展出於甘肅省博物館的銅獬豸。 資料圖片

  趁着春節假期北上旅遊,在一些古廟的屋簷上,看到一隻又似獅子、又似麒麟的神獸,神態威猛,但大家都叫不出牠的名字。向長者請教下,才知牠叫獬豸。在一些司法機構的大門口就可看到這隻威武肅穆的雕塑。

  獬豸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民間傳說它「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着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長一角。」獬豸與「法」有關,而「法」字在古文中寫做「灋」,也讀做「法」。前後兩個法字比較之下所省略的部分,也就是「廌」(讀音:至),與「豸」是通用字,所以古時「獬豸」也叫「獬廌」或「解廌」。

  神獸斷案維護法治?

  《神異經》中寫到:「東北荒中有獸,如牛,一角,毛青,四足似熊,見人鬥則觸不直,聞人論則咋不正,名曰解豸。」所謂「觸不直」即撞那理曲者,「咋不正」就是啃咬那犯罪之徒。

  獬豸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倘若發現犯罪者或奸邪的官員,牠額頭上的角,就會指向無理的一方,用角把他撞倒,然後吃下肚子。因它能辨曲直,因此成為「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徵。在古代一些執法官員的官服或補服上,都有這個圖像。

  東漢時期的《論衡》中記載了被奉為「中國司法鼻祖」的皋陶利用獬豸審判罪犯的故事:「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故皋陶敬羊」。皋陶執法公正,遇到曲直難斷的情況,便放出獨角神羊,依據獬豸是否頂觸來判定是否有罪,頗具玄幻色彩。

  不過,既是神獸,就不容易出現。處理刑律糾紛,也不能太玄太虛,一切都要有明文規定、典律依據。唐朝宰相長孫無忌編纂了一部《唐律疏議》,距今足有1,400年,可說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完備的法典。

  值得一提的是,在《唐律疏議》中提出對「化內人」和「化外人」的不同處理方法,「化外人」指是外國人,在法律上規定,外國人犯罪或有糾紛,如果來自同一國家,會交由他們的「番使館」(相當於今日的領事館),按該國的法律處理;若犯事者分屬不同的國籍,就按大唐的法律來處理。

  古人的前瞻智慧讓人讚嘆,生活中沒有天生明辨是非的獬豸,因此才更需要法律丈量善惡,這對維護國家甚至國際的秩序至關重要。

  ◆ 任平生(資深中學中文科教師,多年深耕於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