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英華】孫悟空源於漢譯佛經? 中國神話兼收並蓄

◆ 藝術品「Hanuman vs 7 Ultraman」。
◆ 藝術品「Hanuman vs 7 Ultraman」。

  年初,筆者帶領了一些修讀文化傳承教育與藝術管理課程的學生到泰國清邁、清萊和曼谷交流。其間,在清萊一座現代藝術館見到一組小型藝術品「Hanuman vs 7 Ultraman」。學生被Ultraman吸引了,但我卻對Hanuman情有獨鍾。(製作《超人力霸王系列》的日本圓谷公司在1974年,曾經推出日泰合拍片《猴王大戰七超人》,Hanuman便是其中主角之一。)

  印度史詩影響深遠

  Hanuman,漢譯哈奴曼,是一隻來自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神猴。《羅摩衍那》的創作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 全書共7篇,2萬4千頌(節),與《摩訶婆羅多》並稱為印度兩大史詩。

  《羅摩衍那》主要講述王子羅摩(毗濕奴的化身。毗濕奴是「印度教三相神」之一,為「守護」之神)在猴王手下大將神猴哈奴曼的幫助下,打敗了宿敵羅剎王羅婆那,救出了妻子,並奪回王位。

  大約在公元10至13世紀,《羅摩衍那》傳到泰國,並漸漸衍生出泰國史詩《拉瑪堅》。《拉瑪堅》的情節內容基本和《羅摩衍那》一樣,但場景、人物稱呼都「泰國化」了。有趣的是,即使連主角都變為泰國大城國王太子,但哈奴曼還是哈奴曼。

  在泰國,到處都能看到有關哈奴曼的繪畫、雕塑或戲劇。哈奴曼廣受民眾愛戴和敬仰,因為他既有神的「優良品性」,也有人的「世俗化」。

  1923年,胡適發表《西遊記考證》一文,提出一個破天荒的說法:「我總疑心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孫悟空)不是國貨,乃是一件從印度進口的。也許連無支祁的神話也是受了印度影響而仿照的。所以我假定哈努曼是孫悟空的根本。」這說法由胡適提出,本來已轟動學術界,後來陳寅恪在1930年發表《西遊記玄奘弟子之演變》一文,考證了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故事來源於漢譯佛經,變相佐證了「孫悟空從印度進口」的說法,相信這是哈曼奴對中華文化最大的影響。

  孫悟空原型之爭

  不過,胡適的說法並沒有得到所有學者的認同。1924年 ,魯迅在西安講學中反駁胡適的觀點:「我還以為孫悟空是襲取無支祁(中國傳說中的淮渦水神,最早見於唐代李公佐《李湯》轉引的《岳瀆經》)的記載。但胡適之先生彷彿並以為李公佐就受到了印度傳說的影響,這是我現在還不能說然否的話。」

  後來,季羨林也指出要完全釐清孫悟空的原型是不是哈曼奴並不容易,「他身上有中國固有的神話傳統;但是也同樣不可否認,他身上也有一些印度的東西。」

  無論如何,作為其中一本最受歡迎的章回小說《西遊記》的主角,孫悟空的創作絕不可能成於一時一地一人,可以肯定的是,他必然是多個話本創作者在不同的時與空的集體創作。故此,他既有哈曼奴的身影,同時也有着中國神話傳說的特質。

  ◆圖、文:葉德平博士,香港作家,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系高級講師,教授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科目,曾出版多本香港歷史、文化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