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專擬改革培訓 評核以實踐為本

◆醫專計劃參考國際趨勢,更改培訓模式,評核醫生能否在臨床工作環境做到特定診症。圖為位於黃竹坑的香港醫學專科學院。 資料圖片
◆醫專計劃參考國際趨勢,更改培訓模式,評核醫生能否在臨床工作環境做到特定診症。圖為位於黃竹坑的香港醫學專科學院。 資料圖片

  冀向非本地醫生提供培訓機會 維持6年專科要求

  特區政府近年積極引入非本地培訓的醫護,以紓緩人手短缺問題,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醫專)負責為確保本地及境外專科醫生的素質作重要把關。醫專昨日與傳媒茶敘時指,與政府一直有溝通安排協助非本地包括內地或海外醫生在香港執業,包括審批外地來港專科醫生等。由於外地專科醫生與本地專科醫生的培訓期限存在差距,醫專希望在可行情況下向外地醫生提供培訓機會,維持6年專科培訓要求。另外,隨着人工智能(AI)被廣泛應用在論文領域,論文考試未必能實際反映考生的醫學水平,醫專計劃參考國際趨勢,更改培訓模式,評核醫生能否在臨床工作環境做到特定診症。 ◆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倩

  香港所有專科醫生資格均由香港醫學專科學院評核及頒授。醫專主席梁嘉傑昨日表示,本地醫護人手持續短缺,而醫專一直為非本地專科相關資歷與香港醫專認可的資格進行可比性審核,並向醫管局相關職位申請者的專科資歷提供意見,監督並確保專科醫生的評核及質素。

  深建培訓中心 拉近兩地水平

  他表示,醫專早於2019年在深圳建立深港醫學專科培訓中心,截至去年底,已為深圳市各醫院組織多達43場專科醫師及導師培訓,總培訓數量達1,411人次,加強了兩地醫療交流及拉近兩地醫療水平。

  他又指,內地畢業的醫科生成為專科醫生前需要在醫院受訓3年,而香港專科醫生資格的獲取則需接受6年培訓及考核。由於兩地之間的培訓期限以及培訓系統存在差異,因此希望在可行情況下為非本地醫生提供培訓機會以彌補差異。為保障醫生的專業性,會維持6年的專科培訓時間,「6年的時間能確保他們接觸到足夠的病人,積累足夠的經驗。」

  論文試未必反映考生醫學水平

  醫專未來將開展專科培訓改革,會採用以實踐能力為本的醫學教育(CBME)的評核方法。梁嘉傑表示,現有培訓模式較着重考試(筆試),「單靠一次考試或者論文來評審醫生的知識和技能並不適合,因為每名醫生學習速度不一,而且現在AI很發達,只要輸入題目,便能寫成一篇論文。」

  他表示,新模式下,導師會持續評核考生能否在臨床工作環境下做到特定診治流程。

  隨着科技普及化,醫療業引入AI是未來一大趨勢。伊利沙伯醫院顧問醫生(放射診斷部)馬承志表示,現時AI在醫療業上主要應用於輔助診斷等工作上,例如輔助大腸鏡檢查,較複雜的工作仍依靠人手。他指,將AI應用於醫療業,除了能夠提高準確性,也可紓緩人手不足的問題,「醫生可以節省這些時間,集中精力去處理更複雜的工作。」

  不過,他亦指,AI在醫療上的普及,也帶來一些挑戰,包括倫理道德的考慮,「有時需要收集病人的數據去做分析,則會涉及到隱私問題,委員會會嚴格執行使用AI的原則,促進使用AI的醫療專業和道德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