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你知】「填水腳」技法 綿竹年畫的神來之筆

◆綿竹年畫清代拓片《趙公鎮宅》。 受訪者供圖
◆綿竹年畫清代拓片《趙公鎮宅》。 受訪者供圖

◆綿竹年畫清代拓片《壽天百祿》。 受訪者供圖
◆綿竹年畫清代拓片《壽天百祿》。 受訪者供圖

◆綿竹年畫《副揚鞭》(清代)。
◆綿竹年畫《副揚鞭》(清代)。

  在綿竹年畫博物館裏,珍藏着一幅《副揚鞭》,獨具風格、耐人尋味。這幅作品與《雙揚鞭》一樣,都是彩繪門神,但風格迥異。《雙揚鞭》採用了綿竹年畫的傳統技法「明展明掛」,類似國畫中的工筆;《副揚鞭》則採用了「填水腳」的創作技法,類似國畫中的寫意。當年,馮驥才在綿竹考察時,看到《副揚鞭》這對門神時,為之傾倒,讚其為「民間的八大山人」。

  「填水腳」技法的由來頗具戲劇性,留下了那個時代生活印跡。據《綿竹縣志》記載:清代中後期,綿竹有大小規模不等的作坊300多家,年畫藝人逾千人,加上幫工,從事年畫生產者達萬人。每年的年畫作品達1,200多萬份,遠銷至西南、西北及東南亞地區。

  每到年末,忙完一年的活計之後,一些技藝高超的藝人收拾畫案上的殘紙餘色,寥寥幾筆畫幾對門神出售,換得幾文小錢回家過年。在創作時,沒有框框套套的束縛,全憑功力隨意發揮,一氣呵成。當時,富人對這樣的門神嗤之以鼻,只有窮人才買,甚至很多畫師也不承認自己會畫「填水腳」。誰料,隨意揮灑的幾筆類似於國畫大寫意,簡練粗獷、潑辣豪放、生動傳神,反而成了綿竹年畫中的上乘之作,顯得更加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