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預算案建言】研究增加收入方案 達至公共財政收支平衡(下)

  麥萃才 香港浸會大學副教授

  編者按: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將於2月28日發表,本報論壇版邀請各方專家,撰文分析公共財政未來着力點,推動各界排除障礙、把握機遇,共同開啟香港由治及興新篇章。

  在環球經濟不景氣之時,各經濟體都想盡辦法增加收入,旅遊業是一個重要選項,因為投入資源不多,而旅客在本地消費,能為本地經濟帶來收益。對於旅客而言,飲食、購物是旅遊必須項目。如果沒有銷售稅,對於旅客消費會友善很多。有些經濟體也有銷售稅,旅客在出境時或可退稅,但手續較麻煩。

  銷售稅是一種累退稅,不單旅客要支付,本地居民消費也要支付。如果銷售稅率很高,便會影響市民生活質素。2023年香港零售銷售總額為4,067億元,徵收1%的銷售稅,就能為政府帶來41億元的收益。如果銷售稅是5%,政府的收益便有200億元左右。但這是一個總收益,未扣除收稅成本及社會行政成本。如果實施銷售稅,所有零售業的銷售系統要更新,以協助政府收稅。一些使用現金交易的商戶也要想辦法記錄交易金額及代政府收稅款。無論政府、商界都要為新稅而作出額外投資。在七除八扣之後,如果稅率不高,政府能收取的稅收有限。如果收取稅率很高,市民擔憂加重生活負擔而反對,對旅客也不是友善的措施,影響香港旅遊業復甦。

  資產增值稅恐削投資者信心

  政府開徵資本增值稅又是否可行?適用的地方是股市還是樓市?截至2023年底,香港股市是全球第八大股市,市值比英國股市(排名第九)還要大。英國有6,733萬人,比香港750萬人多近九倍有餘,但股市排名比香港低。如果說倫敦是國際金融中心,香港也必定是國際金融中心。以香港750萬人的財富不足以支撐全球第八大的股市,香港股市交易的資金很多來自海外。投資者之所以選擇香港股市買賣,其中一個原因是香港沒有利息稅及資產增值稅。如果香港收取資產增值稅,必定削弱海外投資者來港買賣的興趣。

  香港應吸引「一帶一路」資金

  證監會的統計顯示,2022年香港管理的資產規模為30.5萬億港元(約3.9萬億美元),是全球第二大的資產管理中心,僅次於瑞士。能夠有這個成績,就是因為香港稅制簡單,沒有利息稅、資產增值稅及遺產稅。多年前特區政府取消了遺產稅,庫房每年損失數十億元的收入,卻換來現時香港成為全球第二大的資產管理中心,就是因減得加的結果。

  收取物業資本增值稅又是否可行,特別是住宅物業?香港自置居所住戶有130多萬,近五成市民居住於自置居所,很多家庭的財富集中於自住物業。如果轉讓物業時要收取資本增值稅,便會減少市民持有物業的意慾,結果物業交投會減少。之前政府考慮市民退休之後的養老問題,推出逆按揭計劃。如果出售物業要支付資本增值稅,現時逆按揭計劃會否受到影響?按揭證券公司會否考慮到稅項的問題,逆按揭所給予市民每月的款項會否減少?這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影響持份者數量龐大。

  根據預計政府到本年度年結之時,財政儲備剩餘約7,000億元左右,相等於政府維持9個月至12個月的開支,原則上政府還有籌碼改善收支平衡問題。

  如果認為現時香港面對財赤是一個周期性問題,那麼當經濟周期見底、開始反彈,香港財政狀況便會有所改善,與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的情況類似。如果認為要加稅填補財赤,政府便要針對印花稅、賣地收益減少作出回應。

  目前港股流動性不足、交投減少,主要是中美博弈所致。美國政府限制美國個人及機構投資幾大類中國行業,包括AI、大數據、芯片等公司。香港股市有八成以上公司來自內地。恒生指數成份股內最重要的幾隻股票也是科技類,香港的「獨角獸」很多是創科企業。美國的禁令使歐美資金不敢投資中國科技類股份,而且減持中國公司的股票,包括H股或者內地A股。去年內地GDP錄得5.2%增長,但A股指數徘徊在3,000點以下,恒生指數亦跌穿16,000點。

  對於歐美資金,出於地緣政治風險的顧慮,短期內要吸引他們重返港股比較難,香港應吸引其他地方資金,例如「一帶一路」及中東國家的資金,這需要長期工作。香港還要努力吸引更多海外企業來港上市,令港股產品多元化,減低地緣政治風險。

  至於香港樓市問題,主要是現時按揭利率過高的緣故。若美國在今年稍後時間減息,香港樓市有望企穩。如果減息幅度夠大,例如出現買樓供款比租樓便宜,樓市就能見底回升。早前政府推出的輸入人才計劃,對香港樓市有實質支持。現時到港的家庭已達數萬個,香港的住宅租金已上升。輸入人才數目增加,對租務市場有正面效應。

  2024年是香港復常的第二年,大幅度更改稅制似乎不是時機。但一些多年未調整的政府收費,應按照成本升幅,以及考慮市民承擔能力,向上調整無可厚非。

  現時香港仍有一定數量的財政儲備,可以維持日常開支,能夠多觀察些時間,看看財政是否如上一次經濟周期一樣,渡過季節性波動。同時政府應該考慮研究各種增加收入的方案,為未來財政預算作更好準備。

  (續昨日,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