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對接港服務模式 予外國人才更多便利

  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前夕,新加坡人Mike來到廣州工作,目前身為廣州市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創新與市場辦公室主任,還擔任粵港澳(國際)青年創新工場運營總監,在廣州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市場推廣和青年創新創業工作。

  包括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個稅優惠在內,Mike親眼見證大灣區吸引外國人才的系列政策出台,親身享受到實實在在的紅利。在他看來,大灣區吸引外國人才的相關配套措施,仍可進一步擴展和細化。

  Mike曾在香港工作多年,當前,外國人才服務方面仍有需要進一步銜接的方面。比如,拿到香港的工作簽證以後,外國人會獲得功能幾乎和香港身份證一樣的居民身份證,持證辦稅、銀行開戶、醫院看病,和香港居民沒有任何區別。而在即便像廣州這樣外國人來華政策體系已經較為完善的大城市,拿到了工作簽,僅僅意味着獲得了在內地合法工作的許可。

  「生活、工作、出行、就醫、辦證、辦稅等方面,幾乎所有程序都需要護照。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的護照是沒有中文名字的,而到銀行開戶,系統都是只認中文名,辦證只能特殊情況特殊處理,手續十分繁瑣,有時候還未必辦得了。」 Mike說。

  當前,內地也推出了外國人才卡,但以Mike的經歷看,人才卡的便利只在買房買車方面。「外國人來華,未必買房買車,但辦銀行卡、辦稅、就醫等,幾乎每個人都會經歷。大灣區是面向世界的大灣區,南沙也是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合作平台,需要大量外國人才。因此,未來需要進一步完善外國人在大灣區內地城市配套政策。」 Mike說。